肇庆地区西江流域广府村落形态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3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肇庆地区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十多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秦始皇进兵南越开始中原人口与文化的迁入就是从这一地区作为进入岭南的第一站,中原政权企图掌控岭南的途径之一就是在肇庆地区设置较高级别的据点,这导致这片区域最早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原著民文化交汇的地方,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就是从这里发源。 本课题选择的区域经历了先后两段发展的高潮期。前段为自秦汉始作为沟通中原,连接北方与岭南直到出海口的唯一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而经过的兴盛期,这段时期该地区的发展脉络是从湖南湘水从较短陆路连接贺江到西江再到下游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域再到出海口,广府文化从形成到传播是顺水系从上游到下游的顺流发展。这一时期因为距今已经过近千年转变,今天已经难于对其进行实物的考证。 后一段的发展期则是自南宋到明清由于政局动荡和粤中地区经济与人口发展而导致的广府人口从较富庶的冲积平原地区向西江上游粤西的山地和河谷地区的大量迁移而造成的文化和技术的传播。这一段时期的文化传播路径则是从下游往上游的逆流发展。 从初步调研的情况看,肇庆地区仍保留了为数不少的明清时期的村落和建筑,不少地方还有较明显的与珠三角典型广府村落形态的区别。但是因为粤西地区复杂的民族、历史发展背景,对这一地区村落以及建筑形态特点与比较珠三角同一时期村落的区别,难以判定其确定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所占的比例。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以实际案例分析为主,通过不同典型案例的对比和分析试图作出规律性的总结,因此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对肇庆地区传统村落的田野调研、选择具代表性的村落建筑类型进行测绘,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将进行参考类型学、符号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的分析方法,综合对历史文献、专著、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的分析,依靠建筑学的专业特质,注重对空间的解读,从空间的角度论述肇庆地区广府聚落的格局演变与历史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高校扩招和合并热潮的出现,我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一时之间各地新建高校、合并大学和大学城相继出现,高校用地以极快的速度在向外扩张。不过,在热潮过后,我
近年来,跨江发展逐步成为南京等国内沿江城市的重要实践课题。论文试图从规划的视角对城市跨江发展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一般演化机制,以及城市跨
珠三角凭借其改革开放先行和毗邻香港两个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环境和世界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不断进行产业积聚、区域内部的体制改革和投资环境建设,已成为
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能力的增强以及全民健身的号召深入人心,使得各大中小城市大量兴建各种体育健身馆,但城市中心繁荣地区受地段的限制,要求节约土地、提高建筑容积率。因
在墙承重结构中,墙是第一要素,楼板是第二要素。在勒·柯布西耶提出的米诺体系中,水平方向的楼板是第一要素,承重柱间的空间可以被自由的安排,技术的进步带来平面、立面的自由布置
我国的传统村落大都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发展,它们大多依山傍水、人杰地灵,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村落形态和传统的建筑形式。 传统村落是先人建设活动的结晶和地域文
六朝建康是南京史上首次以都城建置且大规模建设的开端,作为国都达320年,始自公元229年至589年止。作为古都之一,虽有悠久历史,但关于其建城状况、空间形态的共识鲜见,本义以空间
色彩是人们感知世界的第一视觉要素,色彩是城市的重要特色之一,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基因”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质量、归属感与识别性的要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令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总部经济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它主张企业总部集群布
“山水”是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概括,山和水构成了自然环境的骨架和脉络,人类以此为载体繁衍生息。山水思想是古人基于营造目的对山川河流等地理形势认识的升华,对古代的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