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发达国家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全球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乳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欧与北美最高,在非洲和亚洲最低。得益于早期筛查和治疗方法的进步,欧洲的乳腺癌死亡率尤其是绝经前女性中乳腺癌死亡率在过去的十年出现下降并在将来也呈下降趋势。但随着都市化发展和生活方式西方化,乳腺癌在中、低收入国家中的发病率正在上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乳腺癌在我国发病率迅速增加,是全球增速的两倍多,当前已成为我国城市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内分泌治疗与放射治疗。一些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的出现,大大延长了HER2+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在预后不良的乳腺癌如三阴性乳腺癌中,仍有很高的早期转移及死亡率。因此,寻找新的乳腺癌治疗靶点十分重要。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对于细胞的基因表达意义重大。对组蛋白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泛素化等,这些修饰可以改变染色质结构和启动子可及性,从而导致基因表达异常。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4A(Lysine(K)-specific demethylase 4A,KDM4A,也被称为JMJD2A,JHD3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其可以使组蛋白赖氨酸上甲基脱失而影响特定部位基因的表达。除了去甲基化酶相关的作用外,KDM4A还可发挥其蛋白-蛋白结合作用,与特定蛋白结合,调节基因表达。KDM4A广泛表达于人体各组织中,但表达强弱有一定差异。在骨骼肌细胞中最低,在肺组织中表达最高。KDM4A参与一些正常的生物学过程,其被发现影响小鼠的胚胎着床及发育。KDM4A也被证实参与肿瘤细胞分化、增殖及细胞周期调控。在多种癌症如膀胱癌、结肠癌、子宫内膜癌中,都发现KDM4A高表达。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原位癌及癌旁组织中KDM4A的表达,并研究其与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探讨KDM4A与乳腺癌进程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人乳腺癌样本120例,包括32例原位癌和88例浸润性导管癌,其中29例浸润性乳腺癌样本有配对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KDM4A表达,分析KDM4A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KDM4A主要表达于胞核,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配对癌旁组织及原位癌组织。而原位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KDM4A表达程度无明显差异。88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KDM4A高表达例数为63例(71.6%),与原位癌组织14例(43.7%)、癌旁组织8例(27.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KDM4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X2=1.724,P=0.189)。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KDM4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01)、远处转移(P=0.029)、肿瘤分级(P=0.016)及HER2状态(P=0.011)显著相关,而与年龄、肿瘤大小、ER、PR状态无关。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及Log-rank统计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性导管癌中KDM4A高表达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19)对与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相关的因素进行Cox单因素分析显示,KDM4A高表达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但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未表明KDM4A是独立预后指标。结论:KDM4A可能与乳腺癌进程相关,是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可能作为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和潜在的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