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产业,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因而,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旅游业也面临较为严峻的发展形势,以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旅游发展地为例,研究其灾后重建情况及旅游发展的策略和模式,以形成较完整的旅游地灾后重建及发展模式理论体系,有利于指导日趋频繁的旅游地灾后重建恢复工作。5.12大地震发生之后,汶川县旅游业遭受重创,在过去几年中,各政府相关部门以灾后重建为契机,重新确立旅游发展战略及目标,大力恢复和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因此,分析汶川县旅游业灾后重建现状,总结其恢复建设的模式及发展经验,不仅对汶川当地制定下一步旅游业发展方针与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今后重大自然灾害后受灾地旅游业恢复重建思路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汶川县地震前后旅游业状况,对汶川县发展旅游业优势、旅游业资源类型、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对震后旅游业受损状况进行了评估;然后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目前汶川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对汶川旅游业再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汶川旅游灾后重建成就及经验;最后对汶川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震前汶川县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世界遗产大熊猫栖息地、中国民间艺术羌绣和动植物宝库三江生态风景区;震后新增地震遗址、地震文化等新兴旅游资源。震后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汶川旅游基础设施恢复提升、旅游品牌建设不断升级、旅游经济效益初见成效,并形成了独特的“汶川模式”。“汶川模式”的成功实施来自于,体制上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倾斜、群众齐心;技术上坚持规划先行、严格实施、突出特色;实施上要求标准规范、树立品牌、升级调整;发展上以旅游为先导,调整和培育特色产业;内涵上坚持精神文明家园建设,注重灾后旅游“四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