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创业者特质对创业风险识别的影响研究——基于信息加工视角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q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风险是所有创业者进行创业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及早识别相关风险,及时实施控制,让新创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已然成为创业者和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研究发现,社会网络是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影响创业者信息的搜寻和获取间接影响创业风险的识别结果;同时,创业者特质会影响创业者对信息的解读和判断,导致不同特质的创业者在拥有相同社会网络的情况下识别出不同的风险。以往研究多从风险识别的内容和方法角度进行探讨,缺乏对创业风险识别机理的深层次探讨,不能很好地解释具体的影响路径,给出合理的指导建议,因此有必要对创业风险识别的本质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其影响的机理。   本文基于信息加工理论,深入分析了创业风险识别机理,引入信息获取作为关键变量,以信息为主线,将社会网络、创业者特质与创业风险识别连接起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构建了具体的创业风险识别模型,重点对社会网络、信息获取、创业者特质与风险识别的关系、信息获取的中介作用以及创业者特质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假设并进行逐一检验,以期揭示出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内在原因,进一步丰富完善创业风险管理理论。   在实证分析中,本文分别检验了社会网络与信息获取的关系、信息获取与创业风险识别的关系、信息获取的中介效应以及创业者特质的调节效应,得到以下结论:(1)信息获取对于创业风险识别有着显著的正向积极影响。(2)社会网络结构洞和网络强度两维度对创业风险识别有一定的影响,但网络规模对创业风险识别没有显著作用。(3)信息获取在网络规模与创业风险识别关系中没有显著中介效应;但在网络强度与创业风险识别关系中有一定的中介作用。(4)创业者社会特质对信息获取与创业风险识别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经验经历丰富的创业者更容易从获取的信息中识别出相关的创业风险。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将心理学经典的信息加工理论引入创业研究领域,扩展了创业风险识别的研究,从信息加工的视角来探究创业风险识别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流程,为进一步研究创业风险识别与其影响要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引入了信息获取这一关键变量,从微观的角度来解答社会网络和创业者特质是通过何种路径、何种方式来影响创业风险识别这一问题,更有理有据地证明了社会网络、创业者特质与风险识别之间的关系,为以往的研究提供补充。
其他文献
音乐并不只是旋律、节奏、高低和强弱,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构成了庞大的音乐文化体系。当人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体裁、题材、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全部文化信息,这就是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当唱着《我的祖国》时,我们必定会联想到那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缅怀那些为祖国的安全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关注那段历史;音乐是文化的一种载体,音乐欣赏可以开阔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
语文课堂评价不是简单的是与非的判断和评定,而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交流活动,是师生心灵间的沟通。课堂评价要注重情感的体验与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和求知欲,营造友善、互助、安全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要宽容偏差。对于学生偏离主题的作答、超越“常理”的现象、不合“逻辑”的言论不要简单否定,也不要随意中断,更不能把学生视为评价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为此,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管理者、领导者、信息传递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激励者。学生不再迷信教师口中的评价,而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成为了开启智力、发挥创造力的最佳土壤。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会比教师直接评价的效果更理想。一方面由于同学间平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面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既亲切又有趣。数学教师能以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将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就引出话题:同学们!今天老师和我们班上42个同学一起乘车去龙虎山春游好吗?春游是一件让学生非常开心快乐的事情,同学们一听立马就来了兴趣。接着教师顺“
科技的发展势必会为各个行业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广播电视行业也不例外.电子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有效运用能够使得广播电视各个工作环节运行的更加平稳,并且质量更
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等语文素质的全面训练。要进行这项全面训练就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行“以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首先要正确理解语文课之“训练”。不少人认为, “训练”就是做练习题,这种偏颇理解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训”,成了放羊式的“练”。学生的“练”应该是在教师指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被教师们广为认可并采用。但是我们也经常发现,在合作学习中,总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因为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原因,神情游离,并未真正参与。对于这一现象,我在教学实践中给予了很多关注。  我所教的两个班都是58人,根据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我们固定分成8个6人小组,加上两个5人小组。我在每组内根据学习、表达、协作等综合能力,由强到弱(这一原则绝不公开)给学生编成1~6号,5人
先收,即刚开始上一堂语文新课时,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这堂课的内容与目标,具体有一些什么问题要学生明白,从而让学生心中有数,知道接下来应该干什么。这一步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开场白,是一个导引,为下面的关键一步“放”打基础。  后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有关的知识和情感,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有关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追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