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基牙上不同卡环设计RPD修复游离端缺失的临床病例报告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nyho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中老年人牙齿一般因松动或大面积缺损导致脱落或拔除,以致牙齿缺失较多,影响生活和健康。牙列缺损病例较为常见,其中游离端缺失的病例更是修复难点,临床的修复方法包括种植修复、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和固定活动联合修复,但目前仍以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为主。牙列游离缺失,末端无可用基牙,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后末端容易发生下沉,并伴有对末端基牙的扭力,基牙易受损伤后松动,粘膜出现压痛,缺隙处牙槽嵴易吸收。因此修复牙列末端游离缺失应着重降低义齿对基牙、粘膜和牙槽骨的损伤,通过在末端基牙上设计不同的卡环,以减小损伤。目的:评价应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游离缺失病例时,在末端基牙上设计不同卡环固位体的临床修复效果。资料和方法:选择并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游离端缺失患者11例,其中上颌6例,下颌7例,双侧游离缺失7例,单侧游离缺失6例;男6例,女5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85岁,平均68岁。详细询问患者主诉,经过临床检查,了解患者缺牙时间,有无旧义齿,旧义齿情况,缺失牙位和数目,结合基牙牙体及牙周条件,以及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治疗意向后完成可摘局部义齿设计,经牙体预备,制取印模,试合,然后完成终义齿制作与试戴。随访2-10个月,通过临床检查以及患者义齿戴用后功能使用情况,评价近缺隙末端基牙上不同卡环固位体设计RPD修复游离端缺失的临床修复效果。结果:11名患者初戴义齿时均固位较好、稳定无明显翘动、基托边缘伸展合适,软组织无明显压痛,正中及侧方咬合良好,咀嚼时无压痛。义齿初戴后2-10个月随诊观察,有3例出现义齿咀嚼时粘膜轻微压痛,有2例出现功能运动时不适,经调磨咬合,局部缓冲处理后缓解。所有11例患者均无基牙疼痛不适或松动加重现象。结论:应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游离端缺失的牙列,可根据末端基牙的牙位、牙体及牙周情况不同,缺牙数目不同,采用相应合适的卡环固位体设计,以保护基牙和粘膜,提高义齿的使用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自主能力是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从小抓起,要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传统的“学会”转变到现代的“会学”,借此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自主能力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分类号】G623.5  人的一生中,要独立处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来支撑。因此,培养起学生的自主能力,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这种自
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应该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利用化学溶液法在具有良好导热性和红外透过性的钇铝石榴石单晶衬底上成功制备了具有单一尖晶石相的Mn1.56Co0.96Ni0.48O4薄膜.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表明薄膜在2.5~5μm波段具
延长油田致密油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研究区长8段致密油探勘程度不高,致密油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不清。为弄清长8段油层组致密油分布规律与富集主控因素,预测长8段致密油甜点
在分析现存点云处理方法的特性后,通过改进三角网构网算法的算法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分割的分块优先级机制的三角网表面重建算法,用于重构树冠表面,实现树冠体积的准确提
通过单因子和多因子摇瓶正交试验,确定了米曲霉液态发酵产氨基酰化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ρ/g L-1):葡萄糖40,蔗糖10,可溶性淀粉20,蛋白胨2.5,马铃薯液1000mL,pH自然
依据前人研究结果及实测剖面资料、基于层序地层所获得的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安徽铜陵为中心区域的研究区,在早石炭世沉积层序CSQ1沉积时期存在呈北东—南西向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