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中老年人牙齿一般因松动或大面积缺损导致脱落或拔除,以致牙齿缺失较多,影响生活和健康。牙列缺损病例较为常见,其中游离端缺失的病例更是修复难点,临床的修复方法包括种植修复、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和固定活动联合修复,但目前仍以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为主。牙列游离缺失,末端无可用基牙,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后末端容易发生下沉,并伴有对末端基牙的扭力,基牙易受损伤后松动,粘膜出现压痛,缺隙处牙槽嵴易吸收。因此修复牙列末端游离缺失应着重降低义齿对基牙、粘膜和牙槽骨的损伤,通过在末端基牙上设计不同的卡环,以减小损伤。目的:评价应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游离缺失病例时,在末端基牙上设计不同卡环固位体的临床修复效果。资料和方法:选择并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游离端缺失患者11例,其中上颌6例,下颌7例,双侧游离缺失7例,单侧游离缺失6例;男6例,女5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85岁,平均68岁。详细询问患者主诉,经过临床检查,了解患者缺牙时间,有无旧义齿,旧义齿情况,缺失牙位和数目,结合基牙牙体及牙周条件,以及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治疗意向后完成可摘局部义齿设计,经牙体预备,制取印模,试合,然后完成终义齿制作与试戴。随访2-10个月,通过临床检查以及患者义齿戴用后功能使用情况,评价近缺隙末端基牙上不同卡环固位体设计RPD修复游离端缺失的临床修复效果。结果:11名患者初戴义齿时均固位较好、稳定无明显翘动、基托边缘伸展合适,软组织无明显压痛,正中及侧方咬合良好,咀嚼时无压痛。义齿初戴后2-10个月随诊观察,有3例出现义齿咀嚼时粘膜轻微压痛,有2例出现功能运动时不适,经调磨咬合,局部缓冲处理后缓解。所有11例患者均无基牙疼痛不适或松动加重现象。结论:应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游离端缺失的牙列,可根据末端基牙的牙位、牙体及牙周情况不同,缺牙数目不同,采用相应合适的卡环固位体设计,以保护基牙和粘膜,提高义齿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