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十字花科蔬菜的先期抽薹是困扰生产者的因素之一,由于近年来各地气候变化大,十字花科蔬菜先期抽薹现象也愈加严重。选育耐抽薹和抽薹缓慢的品种是解决普通白菜先期抽薹的根本途径,探索普通白菜先期抽薹特性也将为普通白菜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以64份普通白菜为基础材料,采用露地栽培方式,通过对不同抽薹指标的测定并分析来综合评价普通白菜的耐抽薹性。然后对筛选的材料进行不同春化时间处理,研究了春化时间对不同耐性普通白菜抽薹的影响以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POD)、硝酸还原酶(NR)含量和活性的影响。同时还探究了春化时间和赤霉素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干旱胁迫和氮素胁迫对耐抽薹普通白菜抽薹开花的影响。最后对低温春化下普通白菜春化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结果:(1)完成了64份普通白菜品种的耐抽薹性鉴定。首先,对抽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现蕾期可作为普通白菜快速、高效的耐抽薹性鉴定方法。然后,利用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评价了64份普通白菜的耐抽薹性,鉴定出4份极耐抽薹、6份耐抽薹、10份中等耐抽薹、27份较耐抽薹和17份极不耐抽薹材料。(2)利用7份具有不同耐抽薹性的材料,进行了0 d,10 d,20 d,30 d,40 d,50 d的春化处理。测定抽薹指标得到:不耐抽薹材料春化10 d就能显著促进抽薹,较耐抽薹材料需20 d,中等耐抽薹和耐抽薹材料需30 d,极耐抽薹的材料春化天数需达到40 d才能显著促进植株抽薹,越耐抽薹的材料所需春化时间越长。(3)通过计算活动积温,有效积温,低温积温和有效低温并与现蕾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温度下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与现蕾期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温度阈值下的有效低温与现蕾期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4℃、5℃下的低温积温与现蕾期呈极显著负相关,但7℃,10℃下的低温积温与现蕾期呈现不相关和正相关,说明高于7℃则不宜计算至普通白菜的低温积温,7℃以下的低温春化效果较好。(4)春化天数和赤霉素浓度的主效应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耐抽薹普通白菜的现蕾期,开花期,抽薹期,现蕾薹高,开花薹高的影响均呈极显著差异。其中喷施600 mg/L赤霉素对促进耐抽薹普通白菜抽薹开花的效果最佳。普通白菜的抽薹期和现蕾期表现为随干旱胁迫和氮素胁迫程度的加重先减少后增加,轻度干旱和1/2氮素处理都能显著促进普通白菜抽薹开花。(5)测定不同春化处理后普通白菜的生理生化指标得到:普通白菜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极不耐抽薹品种的保护酶活性在春化20 d可达到最高,而极耐抽薹品种保护酶活性在春化40 d达到最高。根据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B-47(极不耐抽薹材料)和B-60(极耐抽薹材料)春化前后BraFLC,BraVIN3,BraVRN1和BraVRN2基因的表达量,发现在春化后两个品种中BraFLC的相对表达量均下调,BraVIN3均上调。与未春化材料相比,春化后B-47中的BraVRN1和BraVRN2均上调,而春化后B-60中的BraVRN1和BraVRN2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由此可初步判断,B-60材料的耐抽薹性与BraVRN1和BraVRN2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