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8年11月,沪深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高送转信息披露指引》,对“高送转”制定了严格的门槛要求,导致2018年度实行“高送转”的公司数量锐减至个位数。“高送转”几近消失后,市场对送转比例的偏好也有了一定的转变。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发布相对较低比例的送转迎合投资者的高比例送转偏好进而完成利益输送,政策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依然有改善空间。 本文按照《指引》的规定界定“高送转”,并将送转比接近“高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1月,沪深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高送转信息披露指引》,对“高送转”制定了严格的门槛要求,导致2018年度实行“高送转”的公司数量锐减至个位数。“高送转”几近消失后,市场对送转比例的偏好也有了一定的转变。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发布相对较低比例的送转迎合投资者的高比例送转偏好进而完成利益输送,政策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依然有改善空间。
本文按照《指引》的规定界定“高送转”,并将送转比接近“高送转”,或根据之前的研究能引起股价显著提升但又能避开《指引》监管的送转比例界定为“准高送转”,分别验证了《指引》实施前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对不同比例送转的反应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政策颁布前,所有市场都偏好送转比不低于0.5的高比例送转;政策施行后,普通送转可引起主板市场显著为正的异常收益率,中小板和创业板送转比超过0.5且不在监管范围的“准高送转”可引起市场显著为正的异常收益率,由此可知监管政策实施后,各板块市场依然存在送转行情,甚至催生了原本不存在的普通送转行情,上市公司依然有机会通过股份送转操纵股价,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由于中小板、创业板“准高送转”能引起股价显著提升,同时能摆脱《指引》的监管,因此本文针对这两个市场的“准高送转”行为,研究“准高送转”动机及公司内部人减持行为。研究结果显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准高送转”行为动机包括但不限于配合限售股解禁及股本扩张,而流动性假说和信号传递理论无法解释“准高送转”行为;公司内部人依然会借助“准高送转”的短期行情进行减持。由此可见,《指引》实施后,“高送转”式割韭菜可能迎来终结,但是其他送转比例的割韭菜可能会随之而来。
其他文献
电信行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可超70%,属重资产、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杂,层次复杂,而且价值差异大,覆盖范围广,管理模式多样化,固定资产管理一直是电信行业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电信企业创造利润和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其作用是其他资源所不可替代的,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提升电信企业的价值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股价的暴涨暴跌问题尤其是暴跌现象所引发的股价崩盘风险,受到了学术界和监管层的广泛关注。2007年以及2015年我国股市的暴跌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股票市场的发展。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了维护金融安全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性,重点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随着国家政策不断推动、社会资本积极助力以及企业不懈坚持,我国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创新热情不断高涨、创新活动日益频繁。但是创新活动受制于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研发活动是企业的一种创新活动,研发成功与否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研发活动的这一特殊性在一定程
十八大以来,创新已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企业无疑是支撑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力军。以往研究表明,企业创新行为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在对企业内部因素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中,不少学者将焦点放在高管特征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之上。尽管相关研究成果相当可观,却少有学者聚焦于高管团队技术背景这一与企业创新行为有着深度内在关联的因素上,研究其对于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本文则关注于此,探究高管团队研发
以智能生产、创新驱动、数字集成、共享经济等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百年难得、不同以往三次工业革命的旁观跟随到创新引领角色的转变机遇。而能否加大企业研发创新投入,解决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构建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企业研发创新体系,是把握好这一“弯道超车”机遇的关键中的关键。股权激励作为解决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一种有效手段,其不同激励模式对企业研发
随着近几年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开展,可以看出,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已经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而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其投资决策的有效性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必然关系着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根据MM理论,在完美资本市场下,企业投资决策仅受投资需求的影响而与资本结构无关。但现实情况下,资本市场、契约的不完善等都会导致企业投资决策扭曲,其中
近年来,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在资本市场非常普遍。从2015年开始,我国A股上市公司期末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数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已经接近了75%,并且有部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高达100%。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与二级市场的股价有着密切的联系,股价的高低牵动着股权质押风险的大小,进而与企业的市值息息相关。而股权质押会加剧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控股股东的控股程度不同,其股权质押融资的影响也有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肯定以往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出未来工作部署,指出2020年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而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进而推动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控。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中可以看出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减税降费是我国未来经济工作的重点领域。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在不断完善中,但是我国股市股价暴跌现象时有出现,而这暴跌对市场的冲击不容小觑,由此,股价暴跌
企业风险承担反映了管理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偏好与选择,不仅能够促进企业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加快技术进步,而且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资本积累。在当前高度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合理地选择并承担风险对自身价值提升和长期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然而,在委托代理问题和融资约束问题的干扰下,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往往会偏离最佳值。随着大批“有闲钱但不成熟”的投资者涌入资本市场以及分析师行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健型的货币政策,社会资金总体呈现出偏紧模式,导致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尽管国家也一再强调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向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贷款,但现实中其融资难的情形依旧严峻。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有着较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许多投资选项可供挑选,中小企业并不占优势,尤其中小传统制造业企业更是存在资产价值变数大、资产变现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体制僵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