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电子送达制度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l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送达是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民事送达中,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手机短信等即时通讯技术进行的送达,是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民事送达程序与时俱进的产物。互联网具有即时、便捷、高效等特点,将其应用到民事送达中,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送达方式耗费人力、财力、时间等问题。虽然我国于2000年在海事特别程序中引入了电子送达制度,但是并未得到发展,仅是在海事案件、简易程序、涉外案件、涉港澳台案件中使用了电子送达。直到2012年修改《民事诉讼法》正式确定了电子送达的法律地位,各地法院才如火如荼地探索使用电子送达。在这几年中我国电子送达飞速发展,成效显著。但于此同时,我国电子送达在立法和司法中存在的问题也在逐渐显现。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子送达立法和司法现状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电子送达制度的健康发展。笔者阅读文献发现不同学者对电子送达概念的界定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对电子送达采取的方式界定不同。一种观点认为,电子送达的方式不局限于移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三种方式;一种观点认为,电子送达的方式仅为电话和电子邮,笔者采用了前者。笔者采用社会调查法对我国电子送达的立法和司法现状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电子送达立法存在立法不完善,未规定电子送达的适用范围,未明确受送达人的范围,未规定受送达人因不可抗力未能查收诉讼文书时的救济,未规定电子送达成功的证明标准等问题。我国电子送达司法实践中存在各地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的电子送达平台,人民群众认可度低,电子送达技术不完善,对被告实行电子送达存在难度,司法实践缺乏法律依据或与现有法律相冲突等问题。笔者运用比较研究法,探析德国、韩国、奥地利和我国台湾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法,吸取其失败教训并借鉴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基本规则、技术支持和配套措施三个方面对以上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在基本规则方面,笔者提出将电子送达的适用范围界定为所有民事诉讼程序和非诉程序,可适用的案件类型排除人身权纠纷。电子送达的对象为同意适用电子送达的受送达人本人、其指定的代收人、法定代理人和诉讼代理人,并规定国家机关、律师、公证员、商事主体必须适用电子送达。将民诉法第83条作为受送达人因不可抗力未能收悉诉讼文书的救济途径,并将文件瑕疵的证明责任分配给受送达人,将送达时间的证明责任分配给送达人。对于电子送达的生效与确认,笔者认为我国民诉法第87条的规定对受送达人要求过于严苛,可以借鉴奥地利的做法。对于如何保证文书的安全送达,笔者认为我国应完善电子签名相关法律。在改进技术支持方面,笔者认为我们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送达平台,建立数据存储中心和数据云存储系统,加强设备保障,提升电子送达系统的安全性。在配套措施方面,笔者认为应配备专门的电子送达人员,提升司法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加强对电子送达的宣传。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算子代数的K-理论.利用代数拓扑方法,获得了复Hilbert空间上正常算子所生成算子代数的K-群与该算子谱几何性质的定性关系.
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内二十四家中小商业银行为对象,采集2005—2011年相关数据来分析银行跨区域经营绩效,采用多元回归实证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回答,进而
目的:构建并应用“父母学堂”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模式,评价实施效果,验证该模式的实施能满足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需求,提高初产妇母婴护理能力,促进母婴健康。方法:本研究分为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研究的内容是如何使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以及代替人类去完成一些复杂的工作。计算机博弈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研究
·小编悦读志·作为一篇少见的以语言学为核心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探讨了外星人的语言。每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维都是奇妙的,仿佛一个未知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
话语是理论的载体,大众话语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间的直接桥梁。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发端于马克思恩格斯面向"全世界无产者"的大众话语体系,历经列宁组织"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老龄化持续加深,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文件和鼓励措施支持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学术界和实务界也正加大发展养老产业的探索力度。
本文研究了三维完备非紧具非负Ricci曲率的黎曼流形的几何拓扑性质,通过对流形本身与流形的万有覆盖空间体积增长阶的比较,证明了对具非负Ricci陆率和严格(1+δ)阶体积增长的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