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政策效果分析——以农村健康水平为视角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tat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历了从20世纪中旬萌芽到发展、辉煌,再到80年代逐渐衰落的过程。80年代后,我国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再加上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导致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致使大部分农民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这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年国务院转发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引导、组织广大农民建立保障农民大病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2003年至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历了从试点运行阶段到全面推广阶段,基本覆盖我国大部分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稳步发展且不断完善,因此,本文考察新农合政策的提出对于农民的健康及收入方面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政策效果。  本文基于健康理论、公平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以农村健康水平为视角研究新农合政策对农民的健康及收入的效果。通过健康不平等的衡量,比较了省际和地区间农村健康水平的差异,同时研究了新农合制度的运行机制与现状,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新农合对健康和收入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提出研究的问题,分析本文研究的意义、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总结本文所需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以及相关的概念。第三部分为农村健康水平及其与收入的关联,分析我国农村的健康水平差异和影响健康的因素及健康与收入的关联。第四部分为新农合的运行机制与现状,分析新农合的历史演变、运行机制以及新农合运行至今的特征、成效、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为新农合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利用Tobit模型对我国农村省际和地区间的新农合政策效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新农合政策对农村整体的健康与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新农合提高参合农民的健康水平与收入,各省和地区因为经济发展不平等,新农合政策效果也表现出地区差异。第六部分为结论和建议,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性概括,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解决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正效应使我国减少了4亿多人口,所带来的人口
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当中扮演者相当重要的角色,不单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帮助稳定社会秩序。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质量
科协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科协是中国科协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联系和凝聚高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桥梁纽带.该文通过调查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协推进“三型
进入新时期后,我国的各级教育都进行了教育改革,力求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语文教育方面,新时期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
出入境检查是一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使命,面对大量的出境、入境群体、物品,怎样有效实施检查,保证国家运输要求实现最大的吞吐量,更重要的是维持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秩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