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家长校园欺凌知识与反欺凌策略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ilan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校园欺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当下,高效的校园欺凌防治要求教师与家长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然而在实践中,教师与家长往往会因为对欺凌概念定义、发生规律等方面的认知存在分歧而导致合作低效甚至关系破裂。为探明双方的校园欺凌知识现状及差异,提高家校合作应对校园欺凌的效果,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教师和家长的校园欺凌知识与反欺凌策略的现状与差异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从狭义的角度将校园欺凌知识定义为由专门从事校园欺凌研究的研究人员经过相对严谨的理论论证和调查程序所得出的关于校园欺凌的概念定义、发生规律、事件特征、事件后果、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知识成果。对教师和家长而言,校园欺凌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调查,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教师与家长的校园欺凌知识水平有待提高。整体上,教师与家长普遍缺乏欺凌现实与规律、欺凌受害等方面的知识。其中教师在欺凌知识总分、欺凌概念知识与欺凌受害知识两个子维度上的表现显著优于家长。(2)在教师群体内部,教龄与班主任工作年龄的增加都并未使教师表现出更高的欺凌知识水平,这表明校园欺凌知识并未纳入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当中。(3)在家长群体内部,学历层次较低的家长表现出更低的欺凌知识水平,这使得他们很难自觉地消除使自身孩子卷入欺凌的危险因素。(4)曾参加过反校园欺凌培训的教师与家长在欺凌知识与策略应对倾向性上与未参加培训的群体没有差异,提醒我们应当要注意已有反校园欺凌培训的有效性。(5)教师与家长在受欺凌者形象、欺凌的性别规律、年龄规律、合作干预的必要性、恢复性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存有共识,而在欺凌发生的班级管理因素、欺凌报告规律、旁观者干预倾向、欺凌发生情境等方面存在分歧。(6)教师与家长在反对忽视欺凌、赞同鼓励与指导受害者、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与受欺凌者合作等应对策略方面存在相似性,但在欺凌者的教育问题、言语教育的使用倾向方面存在差异。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提升教师与家长合作反校园欺凌效能的短期与长期策略。短期策略注重为家长与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欺凌知识与反欺凌策略指导。长期策略则通过构建教师与家长双向知识沟通模式,不断提高家校合作应对校园欺凌的效果。
其他文献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国之大者”,而农村基础设施又是农业发展的“先行资本”。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国际竞争力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也尤为突
生命的传承不仅须靠生理基因,还有诸如语言等精神类文化要素。母语滋养着生命的成长,是一个人生命特征的重要显现,且不以人的意志而转变。自人的生命伊始,母语如同血液始终流淌于人的生命之中,并成为与生命融为一体的永恒记忆。因此,母语是人成其为人的最鲜亮的生命构成,它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人的生命之中最基本的生命权利和尊严。然而,当我们纵观人类历史,却发现母语总是被无形地忽略。本研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以生命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呈现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与高度电力电子化的“双高特点”,这导致系统频率稳定性不足以及大规模新能源机组脱网事故频发,严重危害大电网安全运行。为此,本文针对永磁直驱风电机组,为提升其电网频率主动支撑能力和高、低电压故障穿越能力,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在风力发电机传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的基础上,增加惯量支撑和一次调频功能,可以使风机表现出并网友好性特点。合理设计调频
煤炭的利用在我国的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随着超低排放技术全面实施,燃煤电厂烟气中氮氧化物、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的控制。而燃煤产生的有机污染物排放是主要人为排放源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有关于燃煤电厂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数据和控制方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超低排放后,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及各污染物控制设备对有机污染物
现代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区互联运行,负荷频率控制对于保证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自抗扰控制(ADRC)方法在单区域和双区域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自抗扰控制是由韩京清教授提出并在2009年由高志强教授推广的先进控制方法。本文改进了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优化方法,并与其他控制器的性能进行比较。以下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详细介绍。首先,负荷频率控制存在很多问题,在一个综合电力系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中长期碳减排承诺,也是引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纲领性目标。电力行业作为消耗了我国50%以上煤炭的国民能源经济支柱部门,对全社会碳减排进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对面向碳中和的中国电力低碳转型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权衡“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的视角,探索未来电力低碳转型的宏观前景、边界条件、结构演变、系统运行特性与综合决策,为电力部门深度减排转型路径制定
黄土地震流滑是在强震作用下,低角度的黄土斜坡失稳并长距离滑动的一种岩土地震灾害,具有坡角低、滑距长、隐蔽性强和灾害重的特点。我国黄土分布极为广泛,黄土高原地区地壳运动强烈,活动构造发育,强震频发,极易诱发黄土流滑现象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随着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黄土地震灾害问题备受关注,黄土地震流滑问题已成为岩土工程抗震和防灾减灾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探索地震流滑的形成机理和
近年来,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和有机污染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与人类健康,而通过新型环境材料的研发以及分析其在固-液界面的微观反应机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从而进行更有效的管控。纳米零价铁(NZVI)材料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廉价易得、制备简便、高表面活性及对污染物多样的去除机理等特性而逐渐成为环境中众多污染物去除的良好材料,在环境净化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
在我国逐步落实“3060”双碳目标以及着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会持续增长。但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大挑战,也对需求响应管理和灵活性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在交通领域的电能替代作用不断增强的同时,其随机、无序的移动负荷特性也将会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一定的冲
机械手自适应抓取能力是机器人具备复杂操纵能力的基础,其外部环境交互与感知能力对提升其自适应性至关重要。非结构环境下,被操作对象在材质、形状、种类、表面特性等方面差异明显,这对机器人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单一的视觉感知技术已经难以满足机器人日益复杂的抓取要求,但要使机械手具备人手一样的操作能力,如何综合利用机械手的触觉感知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仍是机器人自适应抓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开展基于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