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机械手自适应抓取能力是机器人具备复杂操纵能力的基础,其外部环境交互与感知能力对提升其自适应性至关重要。非结构环境下,被操作对象在材质、形状、种类、表面特性等方面差异明显,这对机器人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单一的视觉感知技术已经难以满足机器人日益复杂的抓取要求,但要使机械手具备人手一样的操作能力,如何综合利用机械手的触觉感知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仍是机器人自适应抓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开展基于视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5407)“不确定环境下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机器人灵巧手稳定操作机制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项目(D20191105)“仿生机械手抓取力与多触觉感知协同控制研究”; 武科大国防预研基金项目(GF201705)“基于机器学习的机器人手操作技巧获取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手自适应抓取能力是机器人具备复杂操纵能力的基础,其外部环境交互与感知能力对提升其自适应性至关重要。非结构环境下,被操作对象在材质、形状、种类、表面特性等方面差异明显,这对机器人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单一的视觉感知技术已经难以满足机器人日益复杂的抓取要求,但要使机械手具备人手一样的操作能力,如何综合利用机械手的触觉感知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仍是机器人自适应抓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开展基于视觉和触觉感知的机械手自适应抓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YOLOv5n、时空卷积神经网络、多流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模型,针对机械手抓取过程中的触觉感知和视觉感知,开展基于触觉感知的接触区域检测和滑动检测以及视触信息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以提升机械手对不同形状、重量和软硬度物体自适应抓取的能力。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机械手抓取的多尺度触觉图像。针对目前机械手自适应抓取对高精度传感器的强依赖性,以及传统阵列式触觉信息获取装置存在工艺复杂、分辨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基于硅凝胶弹体观测原理研发了一种低成本、简单高效的图像观测类触觉图像序列采集装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ORB特征匹配算法的多尺度触觉图像序列特征提取算法。该算法能够增强所采集数据的差异性,提升了后续模型训练的效率。(2)基于YOLOv5n的触觉接触感知模型。针对传统图像处理触觉图像特征容易受到不均匀光照的影响,构建了基于YOLOv5n的触觉接触感知模型。通过迁移学习的方法训练所构建的模型,实现了精度可达97%的抓取区域检测,具有良好的实时性。(3)基于可分离卷积和改进时空卷积模型的触觉滑动检测模型。针对机械手抓取滑动检测数据难以获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触觉接触区域检测的视频数据增强算法,建立了触觉滑动数据集。针对时空神经网络的网络模型大、计算资源消耗多的问题,基于可分离卷积实现时空卷积神经网络的轻量化。基于此,构建了轻量化的滑动检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滑动检测模型大小减小为原来的5%,滑动检测精度达到97%。(4)基于双流神经网络的视触滑动感知模型。针对机械手抓取过程视觉和触觉信息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构建了双流神经网络模型,增强了机械手滑动感知的能力。针对机械手抓取过程中视触信息冗余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信息流动态门控结构,提升了模型的计算效率。(5)机械手自适应抓取实验。为了验证算法和模型的有效性,搭建了融合视觉和触觉的机械手自适应抓取实验平台,针对不同形状、大小、重量以及软硬度的物体进行了抓取实验。能够综合实现85%的自适应抓取成功率,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基于视觉和触觉的机械手自适应抓取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先进性。针对非结构环境下机械手抓取未知物体自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机械手的感知能力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视触觉的机械手自适应抓取模型,降低了机械手抓取感知中对高精度传感器的依赖,增强了多任务的自适应性,为推进机器人执行智能抓取任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其他文献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仍有高比例的人口仍无法获得现代能源,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缺乏电力及清洁能源供应的全球性挑战,且使用传统和非清洁能源进行照明和烹饪会对健康、经济和气候变化产生不利影响。全球正在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要在2030年实现普遍获得可负担的、可靠的、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并提高能源效率。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促进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升级,为所有人提供现代和可持续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国之大者”,而农村基础设施又是农业发展的“先行资本”。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国际竞争力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也尤为突
生命的传承不仅须靠生理基因,还有诸如语言等精神类文化要素。母语滋养着生命的成长,是一个人生命特征的重要显现,且不以人的意志而转变。自人的生命伊始,母语如同血液始终流淌于人的生命之中,并成为与生命融为一体的永恒记忆。因此,母语是人成其为人的最鲜亮的生命构成,它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人的生命之中最基本的生命权利和尊严。然而,当我们纵观人类历史,却发现母语总是被无形地忽略。本研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以生命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呈现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与高度电力电子化的“双高特点”,这导致系统频率稳定性不足以及大规模新能源机组脱网事故频发,严重危害大电网安全运行。为此,本文针对永磁直驱风电机组,为提升其电网频率主动支撑能力和高、低电压故障穿越能力,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在风力发电机传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的基础上,增加惯量支撑和一次调频功能,可以使风机表现出并网友好性特点。合理设计调频
煤炭的利用在我国的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随着超低排放技术全面实施,燃煤电厂烟气中氮氧化物、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的控制。而燃煤产生的有机污染物排放是主要人为排放源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有关于燃煤电厂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数据和控制方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超低排放后,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及各污染物控制设备对有机污染物
现代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区互联运行,负荷频率控制对于保证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自抗扰控制(ADRC)方法在单区域和双区域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自抗扰控制是由韩京清教授提出并在2009年由高志强教授推广的先进控制方法。本文改进了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优化方法,并与其他控制器的性能进行比较。以下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详细介绍。首先,负荷频率控制存在很多问题,在一个综合电力系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中长期碳减排承诺,也是引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纲领性目标。电力行业作为消耗了我国50%以上煤炭的国民能源经济支柱部门,对全社会碳减排进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对面向碳中和的中国电力低碳转型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权衡“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的视角,探索未来电力低碳转型的宏观前景、边界条件、结构演变、系统运行特性与综合决策,为电力部门深度减排转型路径制定
黄土地震流滑是在强震作用下,低角度的黄土斜坡失稳并长距离滑动的一种岩土地震灾害,具有坡角低、滑距长、隐蔽性强和灾害重的特点。我国黄土分布极为广泛,黄土高原地区地壳运动强烈,活动构造发育,强震频发,极易诱发黄土流滑现象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随着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黄土地震灾害问题备受关注,黄土地震流滑问题已成为岩土工程抗震和防灾减灾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探索地震流滑的形成机理和
近年来,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和有机污染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与人类健康,而通过新型环境材料的研发以及分析其在固-液界面的微观反应机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从而进行更有效的管控。纳米零价铁(NZVI)材料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廉价易得、制备简便、高表面活性及对污染物多样的去除机理等特性而逐渐成为环境中众多污染物去除的良好材料,在环境净化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
在我国逐步落实“3060”双碳目标以及着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会持续增长。但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大挑战,也对需求响应管理和灵活性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在交通领域的电能替代作用不断增强的同时,其随机、无序的移动负荷特性也将会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一定的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