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力资本理论是劳动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人力资本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是劳动经济学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在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下,教育被作为劳动者能力的代名词,并被广泛运用于实际的研究当中。但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显示,传统的以教育为核心的收入估计方式会导致能力的遗漏;信号传递等理论也对教育能够代表劳动者能力这一论断提出了质疑。随着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的能力的测量成为了可能。学者们一方面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本理论是劳动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人力资本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是劳动经济学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在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下,教育被作为劳动者能力的代名词,并被广泛运用于实际的研究当中。但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显示,传统的以教育为核心的收入估计方式会导致能力的遗漏;信号传递等理论也对教育能够代表劳动者能力这一论断提出了质疑。随着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的能力的测量成为了可能。学者们一方面对劳动者智商、记忆力、数学运算能力等认知能力的收入效应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开始对劳动者的进取心、创新性、自尊心等非认知能力的收入效应展开研究。丰富的研究表明,认知与非认知能力能够对劳动者的经济社会表现产生显著的影响,以认知与非认知能力为核心的“新”人力资本理论成为了目前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话题。国内对于劳动者认知与非认知能力收入效应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均还存在大量空白。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利用2016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对劳动者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收入效应展开实证研究,深入分析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影响劳动者收入的就业筛选机制和教育选择机制。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而且对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教育体制改革以及个人和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文章的论述共包括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并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文章其他章节安排和研究内容如下: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和国内外文献回顾。首先对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必要的说明;其次对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三个阶段的学术史进行了考察,介绍了能力形成的相关理论;最后对国内外关于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收入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第三章是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测度和作用机制分析。使用调查问卷中的字词测试得分和数学测试得分作为认知能力指标,使用问卷中的心理测试问题构建“大五人格”非认知能力指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和探讨了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影响劳动者收入的直接机制(劳动生产率)和间接机制(就业筛选和教育选择)。第四章是劳动者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直接收入效应研究。通过分析和借鉴传统人力资本的收入模型,构建了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影响劳动者收入的一般理论模型;使用2016和2018年CFPS数据对劳动者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直接收入效应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教育、健康等传统人力资本因素后,认知能力中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中的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和尽责性能够对劳动者的收入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非认知能力对于劳动者收入的影响高于认知能力,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对于劳动者收入的共同作用几乎达到传统教育的一半。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在不同性别、行业、学历以及收入水平群组下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文章使用工具变量(IV)方法控制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使用倾向匹配得分(PSM)方法处理了样本的选择性偏误问题。第五章是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影响劳动者收入的就业筛选机制研究。利用2018年CFPS数据,使用Probit模型对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影响劳动者收入的间接机制——就业筛选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认知与非认知能力能够显著影响劳动者的就业选择,进而影响其收入水平。认知与非认知能力越高的劳动者越能够进入高收入行业,如科研服务业和金融业;但也有部分行业存在能力和收入的错配,如教育和医疗行业。认知能力中的字词识记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中的情绪稳定性、顺同性有助于劳动者进入白领行业。第六章是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影响劳动者收入的教育选择机制研究。利用2018年CFPS数据,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对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影响劳动者收入的教育选择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教育的确在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影响劳动者收入过程中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认知与非认知能力越强的劳动者所能够获得的学历越高。由于儿童时期是劳动者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文章利用2013-2015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CEPS),使用Probit模型和PSM方法研究了学前教育和家庭背景对儿童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以及家庭背景对于儿童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父母的经济条件和学历很有可能通过影响儿童能力的形成,进而造成教育和收入水平的代际传递。第七章是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文章有针对性地对提高劳动者收入、教育体制改革以及个人和子女发展等三个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启示,并对本研究进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教育承载着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历史责任,而教师正是这一神圣责任的主要践行者和承载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出现了多元价值的并存、冲突和博弈。这样的社会文化影响和冲击着承担着多元角色的教师们,他们在挣扎和纠结中,思忖着自己多重角色的“谁最具优先性”;“为师”责任优先,还是“为己”优先;“为师”的责任优先,亦或“为人父母”的道德责任优先等等。新的时代和价值背景将教师带入了道德两难的境地,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村社会进入新的转型阶段,各地大力推进村庄合并,导致自然村落快速减少,集中安置社区数量不断增加。农民从农村搬进集中安置社区,生活生产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农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农村老人这一群体长期生活在农村,有着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同时其自身身体机能下降,相较于年轻人适应能力更差,属于集中安置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往往面临
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历经八年,现如今已经汇聚了来自12省和直辖市的28位艺术家,并且画派出现了照亮时代高度“领军”的风景油画家。这些艺术家在中国南方时常外出写生、举办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等,共同探讨风景油画的艺术语言的魅力。画派呈现的风景油画作品不仅需要在中国南方特定地域条件下分析其特点,也需要结合中西视角挖掘中国风景油画未来发展的潜在可能。在中西不断交融的今天,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在历史中传承了绘画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创新已成为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创造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已成为当前世界各个国家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研究命题,而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十分注重大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但目前缺乏从顶层对设计思维培养的宏观性目标指导,不能围绕设计思维的培养组织递进式教学内容,不利于大学生设计
服饰作为人类的第二肌肤,有着形象化的审美特征,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更是人类生存于文明时代的精神需求。通过服饰可以分析出穿着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甚至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管理下,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穿着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身份的象征,这也是学者们从绘画作品中判断古画所属朝代的依据之一。同时服饰作为独立的一门艺术学科,服饰造型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知识在对发展现代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以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企业乃至社会创新的基础,所以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核心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然而大量实践研究表明,虚拟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比较低,因此研究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的前因变量,明确知识共享模型的产生过程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借助MOA理论框架模型,从动机、能力、机会三
戏剧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发展状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遗公约,开始对大量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其中戏剧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得到重视。戏剧文化由于受到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导致戏剧文化与时代脱节,受众对象越来越少,戏剧文化急切需要保护传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锡剧是江南戏剧文化代表之一,同许多的戏剧文化一样都面临着时代淘汰的可能性,锡剧艺术发展近200年历史,
策略准备是二语任务设计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研究者从流利度、准确度和复杂度发现策略准备有助于写作产出,但是对潜在的写作过程了解不够深入。根据Hayes和Flower(1980)以及Kellogg(1996)的写作模型,写作包括计划、转译和检查等认知过程。由于潜在的写作认知过程会竞争有限的认知资源,写作者可能优先处理其中一个写作认知过程、暂停或终止其他写作认知过程,发生诸如写作停顿这样的非流利过程。停顿
技术让人与自然隔离,人与人变得陌生疏离,技术逐渐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当今大学生是在技术生存背景下成长的一代,逐渐被技术所异化,生存遭遇技术困境。如何重建人与技术的和谐关系,引导大学生的技术化生存,已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本论文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尝试对大学生技术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力图为大学生技术教育提供参照。首先,本研究中的技术教育是指对大学生开展的关于技术的本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争相开展新技术战略布局。作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编程教育逐渐被国际教育界重视并成为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实施重点。编程教育的普及在我国也备受关注,各类政策文件反复提及编程教育的推广与课程的开设。考虑到编程教育在当前和未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编程教学的开展需要予以重视。而编程迷思概念的存在是导致学习者编程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需要格外关注。基于此,本研究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