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编程学习者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Python编程课为例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争相开展新技术战略布局。作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编程教育逐渐被国际教育界重视并成为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实施重点。编程教育的普及在我国也备受关注,各类政策文件反复提及编程教育的推广与课程的开设。考虑到编程教育在当前和未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编程教学的开展需要予以重视。而编程迷思概念的存在是导致学习者编程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需要格外关注。基于此,本研究将研究核心聚焦在编程中的迷思概念问题,通过设计相关教学策略促进学习者实现编程概念转变,进而提升其编程学习效果,以期为当前编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与参考。本研究围绕“学习者容易产生哪些编程迷思概念与迷思类型、哪些教学策略可以促使学习者发生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如何”等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旨在通过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科学准确地理解与应用编程概念,解决学习者的编程学习困难,提升教师的编程教学质量。为实现研究目的,本研究综合应用文献分析、基于设计的研究、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以编程案例促进概念理解的启发性策略”“以学习支架促进自主建构的支持性策略”,并沿着“理论分析——策略设计——策略实施与优化——效果验证——研究总结”的路径从三方面展开:(1)基于一定的实践经验并在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等理论基础的指导下,为学习者设计促进其编程概念学习的工具(促学工具),尤其注重对编程案例与概念学习支架的设计,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编程概念。该工具是本研究所构建教学策略的具体表现,也是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建构概念,实现概念转变的核心教学策略。(2)结合游戏闯关的教学模式对促学工具进行两轮实践迭代,工具主要以指导材料的形式进行发放。其中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是检验该工具在编程课堂中的适宜性与合理性,第二轮的教学实践是提升工具的契合性与效用性。(3)对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主要为促学工具的使用效果)进行验证,首先借助编程测验,从客观角度验证促学工具是否帮助学习者实现概念转变,再根据访谈分析,从学习者主观感知角度总结促学工具如何帮助其进行编程学习。研究的主要结论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1)学习者对两次编程测验一共包含的15个编程概念均存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迷思,可以将学习者在编程中产生的迷思概念归纳为概念理解范畴的迷思、概念构成元素有机联系缺失的迷思、概念与概念之间记忆混淆的迷思、符号表征的迷思以及概念方法应用的迷思等五种类型。(2)编程案例与学习支架是促进学习者概念理解的有效手段,学习者可以在模仿与迁移编程案例以及学习支架的支持中理解编程概念。(3)促学工具能有效帮助学习者实现编程概念转变,学习者对促学工具的使用可以分为“学习型应用”与“迁移型应用”。(4)促学工具为学习者搭起理论概念到实践应用的桥梁,激发了学习者模仿迁移与自主进行编程问题解决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南非当代久负盛名的作家安德烈·布林克,以勇敢的反抗精神、丰富的叙事技巧和巨大的文学成就享誉世界文坛。他的第一部后种族隔离时期的作品《沙的想象》以南非首次民主选举为背景,完全从女性的视角,讲述了南非白人女主人公克里斯汀的家族几代女性的历史,以及克里斯汀从英国回归,最终决定留在南非的故事。本文尝试依托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结合文本细读,深入分析南非女性在多重压迫下,由身份丧失到身份重建的艰难之旅,并剖析
教育承载着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历史责任,而教师正是这一神圣责任的主要践行者和承载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出现了多元价值的并存、冲突和博弈。这样的社会文化影响和冲击着承担着多元角色的教师们,他们在挣扎和纠结中,思忖着自己多重角色的“谁最具优先性”;“为师”责任优先,还是“为己”优先;“为师”的责任优先,亦或“为人父母”的道德责任优先等等。新的时代和价值背景将教师带入了道德两难的境地,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村社会进入新的转型阶段,各地大力推进村庄合并,导致自然村落快速减少,集中安置社区数量不断增加。农民从农村搬进集中安置社区,生活生产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农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农村老人这一群体长期生活在农村,有着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同时其自身身体机能下降,相较于年轻人适应能力更差,属于集中安置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往往面临
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历经八年,现如今已经汇聚了来自12省和直辖市的28位艺术家,并且画派出现了照亮时代高度“领军”的风景油画家。这些艺术家在中国南方时常外出写生、举办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等,共同探讨风景油画的艺术语言的魅力。画派呈现的风景油画作品不仅需要在中国南方特定地域条件下分析其特点,也需要结合中西视角挖掘中国风景油画未来发展的潜在可能。在中西不断交融的今天,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在历史中传承了绘画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创新已成为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创造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已成为当前世界各个国家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研究命题,而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十分注重大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但目前缺乏从顶层对设计思维培养的宏观性目标指导,不能围绕设计思维的培养组织递进式教学内容,不利于大学生设计
服饰作为人类的第二肌肤,有着形象化的审美特征,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更是人类生存于文明时代的精神需求。通过服饰可以分析出穿着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甚至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管理下,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穿着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身份的象征,这也是学者们从绘画作品中判断古画所属朝代的依据之一。同时服饰作为独立的一门艺术学科,服饰造型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知识在对发展现代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以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企业乃至社会创新的基础,所以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核心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然而大量实践研究表明,虚拟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比较低,因此研究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的前因变量,明确知识共享模型的产生过程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借助MOA理论框架模型,从动机、能力、机会三
戏剧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发展状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遗公约,开始对大量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其中戏剧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得到重视。戏剧文化由于受到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导致戏剧文化与时代脱节,受众对象越来越少,戏剧文化急切需要保护传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锡剧是江南戏剧文化代表之一,同许多的戏剧文化一样都面临着时代淘汰的可能性,锡剧艺术发展近200年历史,
策略准备是二语任务设计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研究者从流利度、准确度和复杂度发现策略准备有助于写作产出,但是对潜在的写作过程了解不够深入。根据Hayes和Flower(1980)以及Kellogg(1996)的写作模型,写作包括计划、转译和检查等认知过程。由于潜在的写作认知过程会竞争有限的认知资源,写作者可能优先处理其中一个写作认知过程、暂停或终止其他写作认知过程,发生诸如写作停顿这样的非流利过程。停顿
技术让人与自然隔离,人与人变得陌生疏离,技术逐渐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当今大学生是在技术生存背景下成长的一代,逐渐被技术所异化,生存遭遇技术困境。如何重建人与技术的和谐关系,引导大学生的技术化生存,已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本论文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尝试对大学生技术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力图为大学生技术教育提供参照。首先,本研究中的技术教育是指对大学生开展的关于技术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