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策略准备是二语任务设计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研究者从流利度、准确度和复杂度发现策略准备有助于写作产出,但是对潜在的写作过程了解不够深入。根据Hayes和Flower(1980)以及Kellogg(1996)的写作模型,写作包括计划、转译和检查等认知过程。由于潜在的写作认知过程会竞争有限的认知资源,写作者可能优先处理其中一个写作认知过程、暂停或终止其他写作认知过程,发生诸如写作停顿这样的非流利过程。停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略准备是二语任务设计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研究者从流利度、准确度和复杂度发现策略准备有助于写作产出,但是对潜在的写作过程了解不够深入。根据Hayes和Flower(1980)以及Kellogg(1996)的写作模型,写作包括计划、转译和检查等认知过程。由于潜在的写作认知过程会竞争有限的认知资源,写作者可能优先处理其中一个写作认知过程、暂停或终止其他写作认知过程,发生诸如写作停顿这样的非流利过程。停顿通常被理解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观察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知负荷理论为研究任务条件对认知资源分配和二语写作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是在认知负荷理论框架基础之上,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策略准备对二语写作停顿和产出结果的影响。研究问题如下:1)策略准备对二语写作产出有何影响?2)策略准备对二语写作停顿有何影响?3)策略准备对二语写作者的认知负荷有何影响?本研究以某大学60名英语专业二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根据策略准备条件(有准备/无准备),分成语言水平相当的两组(每组30人)。所有受试使用Inputlog软件在30分钟内就“网购是否会取代实体购物”写一篇作文。无准备组只有半分钟的时间阅读题目,然后随即开始写作。准备组另有10分钟的任务前准备时间,可以在准备时间内做笔记,十分钟后稿纸被收走。写作任务完成后,所有受试填写认知负荷量表。写作认知过程通过观察总停顿时间、总停顿频率和停顿率以及不同位置的停顿时长、停顿频率和停顿率,学习者写作产出考察维度包括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策略准备显著提高了写作流利度,但是对准确度和复杂度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熟悉的话题以及学习者有限的二语水平有关。2)策略准备减少了总停顿时间、停顿频率和停顿率,即使两组没有显著差异。在策略准备条件下,二语写作者在段落间停顿频次高且时间长;另外,策略准备还显著减少了写作初期的停顿率和写作末期的停顿时间。从这样的结果推测,策略准备主要促进了写作认知过程中的计划。3)无准备组相关认知负荷显著高于准备组,但是策略准备对内在和外在认知负荷均未产生影响。另外研究结果发现即使无准备组的相关认知负荷显著高于准备组,写作产出质量并没有提高,这可能与受试者的二语水平有关。写作产出不仅受策略准备的影响,也可能受任务条件中话题熟悉程度、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的影响。在没有输入的情况下,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准备和语言能力无法通过策略准备短时间内提高。由于策略准备对写作计划产生影响而提升了二语写作流利度,但是不一定能有效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度和复杂度。另外,相关认知负荷的增加并没有提高写作产出质量,二语任务中认知负荷呈现与普通学习任务相比的特殊性。本次研究为教师在任务设计中调节任务设计有关变量、利用任务特点更好地调节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分配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建议。
其他文献
《浮世画家》是石黑一雄早期的一部名作。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本长崎,由退休画家小野以回忆的基调和日记体的形式讲述。小野曾为日本军国主义摇旗呐喊,但随着二战中日本的战败和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日本的主流价值观发生了骤然转变,小野作为“旧日本”的代言人和“新日本”的被迫接受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本论文以詹姆斯·费伦修辞叙事学中的叙事伦理为理论视角,探究石黑一雄如何借助小说人物互动,叙述者的叙述技巧
马克思分工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内容丰富且内涵深刻。与以往理论学家的理解不同,马克思既从哲学的高度对资本主义分工进行价值的批判,又从现实的生活逻辑对资本主义分工进行实证的分析,从而真正揭示出资本主义分工背后所隐藏的“社会事实”。显然,马克思既反对以往的经济学家们无条件的为分工存在的合理性做辩护,也反对以往的空想学家们盲目的将分工视为否定性、不正当的存在。为了准确把握马克思分工理论,我们
南非当代久负盛名的作家安德烈·布林克,以勇敢的反抗精神、丰富的叙事技巧和巨大的文学成就享誉世界文坛。他的第一部后种族隔离时期的作品《沙的想象》以南非首次民主选举为背景,完全从女性的视角,讲述了南非白人女主人公克里斯汀的家族几代女性的历史,以及克里斯汀从英国回归,最终决定留在南非的故事。本文尝试依托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结合文本细读,深入分析南非女性在多重压迫下,由身份丧失到身份重建的艰难之旅,并剖析
教育承载着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历史责任,而教师正是这一神圣责任的主要践行者和承载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出现了多元价值的并存、冲突和博弈。这样的社会文化影响和冲击着承担着多元角色的教师们,他们在挣扎和纠结中,思忖着自己多重角色的“谁最具优先性”;“为师”责任优先,还是“为己”优先;“为师”的责任优先,亦或“为人父母”的道德责任优先等等。新的时代和价值背景将教师带入了道德两难的境地,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村社会进入新的转型阶段,各地大力推进村庄合并,导致自然村落快速减少,集中安置社区数量不断增加。农民从农村搬进集中安置社区,生活生产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农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农村老人这一群体长期生活在农村,有着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同时其自身身体机能下降,相较于年轻人适应能力更差,属于集中安置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往往面临
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历经八年,现如今已经汇聚了来自12省和直辖市的28位艺术家,并且画派出现了照亮时代高度“领军”的风景油画家。这些艺术家在中国南方时常外出写生、举办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等,共同探讨风景油画的艺术语言的魅力。画派呈现的风景油画作品不仅需要在中国南方特定地域条件下分析其特点,也需要结合中西视角挖掘中国风景油画未来发展的潜在可能。在中西不断交融的今天,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在历史中传承了绘画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创新已成为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创造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已成为当前世界各个国家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研究命题,而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十分注重大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但目前缺乏从顶层对设计思维培养的宏观性目标指导,不能围绕设计思维的培养组织递进式教学内容,不利于大学生设计
服饰作为人类的第二肌肤,有着形象化的审美特征,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更是人类生存于文明时代的精神需求。通过服饰可以分析出穿着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甚至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管理下,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穿着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身份的象征,这也是学者们从绘画作品中判断古画所属朝代的依据之一。同时服饰作为独立的一门艺术学科,服饰造型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知识在对发展现代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以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企业乃至社会创新的基础,所以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核心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然而大量实践研究表明,虚拟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比较低,因此研究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的前因变量,明确知识共享模型的产生过程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借助MOA理论框架模型,从动机、能力、机会三
戏剧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发展状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遗公约,开始对大量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其中戏剧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得到重视。戏剧文化由于受到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导致戏剧文化与时代脱节,受众对象越来越少,戏剧文化急切需要保护传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锡剧是江南戏剧文化代表之一,同许多的戏剧文化一样都面临着时代淘汰的可能性,锡剧艺术发展近200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