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戏剧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发展状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遗公约,开始对大量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其中戏剧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得到重视。戏剧文化由于受到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导致戏剧文化与时代脱节,受众对象越来越少,戏剧文化急切需要保护传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锡剧是江南戏剧文化代表之一,同许多的戏剧文化一样都面临着时代淘汰的可能性,锡剧艺术发展近200年历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发展状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遗公约,开始对大量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其中戏剧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得到重视。戏剧文化由于受到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导致戏剧文化与时代脱节,受众对象越来越少,戏剧文化急切需要保护传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锡剧是江南戏剧文化代表之一,同许多的戏剧文化一样都面临着时代淘汰的可能性,锡剧艺术发展近200年历史,艺术表演极具特色,在我国戏剧文化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艺术贡献,所以对锡剧文化的保护传承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根据江南锡剧文化的发展状况,结合其艺术特征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锡剧文化展示空间与文创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可行性研究创作。基于锡剧文化为背景,解析锡剧文化的艺术内涵并将其转换为设计素材,在锡剧展示空间与文创空间的设计中加以运用,其次根据锡剧艺术特征表现,寻求锡剧文化与展示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从而提高锡剧文化展示空间的文化精神和体验性,唤醒人们对锡剧文化的认同感。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法、案例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理论结合实践等方法对锡剧文化展示与文创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将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为绪论,首先对文章起源背景进行研究,对锡剧文化以及展示文创空间的文献综述调研分析。第二、三章主要是对锡剧文化和戏剧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资料调研,根据锡剧艺术特征提出视觉转换的方法,整理分析关于我国戏剧文化展示与文创空间中存在的问题。第四、五章为第三部分,通过前文的分析与整理,在第三部分提出锡剧文化展示与空间的设计策略,在展示空间中探索锡剧与空间设计结合的途径以及锡剧文化在展示空间中的表现形式,文创空间中主要是通过锡剧素材的运用,体现锡剧现代活化的传承方式。最后部分为设计实践部分,通过锡剧文化传承馆的设计实践来验证前文策略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从而为以后有关戏剧文化在展示与文创空间的运用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当代的教育领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外部环境的变化使教师工作的稳定性被打破,持续增加的工作复杂性和情感工作量,使教师行业出现诸多问题和风险。教师职业生涯中遭遇的不同情境的冲突与压力,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而导致教师消极地应对职业困境并降低在工作中的参与度,并且教师积极行为的减少也使其逐步丧失教学热情和承诺。这种状况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职业体验,也使师资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教师在负面情境中
《浮世画家》是石黑一雄早期的一部名作。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本长崎,由退休画家小野以回忆的基调和日记体的形式讲述。小野曾为日本军国主义摇旗呐喊,但随着二战中日本的战败和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日本的主流价值观发生了骤然转变,小野作为“旧日本”的代言人和“新日本”的被迫接受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本论文以詹姆斯·费伦修辞叙事学中的叙事伦理为理论视角,探究石黑一雄如何借助小说人物互动,叙述者的叙述技巧
马克思分工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内容丰富且内涵深刻。与以往理论学家的理解不同,马克思既从哲学的高度对资本主义分工进行价值的批判,又从现实的生活逻辑对资本主义分工进行实证的分析,从而真正揭示出资本主义分工背后所隐藏的“社会事实”。显然,马克思既反对以往的经济学家们无条件的为分工存在的合理性做辩护,也反对以往的空想学家们盲目的将分工视为否定性、不正当的存在。为了准确把握马克思分工理论,我们
南非当代久负盛名的作家安德烈·布林克,以勇敢的反抗精神、丰富的叙事技巧和巨大的文学成就享誉世界文坛。他的第一部后种族隔离时期的作品《沙的想象》以南非首次民主选举为背景,完全从女性的视角,讲述了南非白人女主人公克里斯汀的家族几代女性的历史,以及克里斯汀从英国回归,最终决定留在南非的故事。本文尝试依托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结合文本细读,深入分析南非女性在多重压迫下,由身份丧失到身份重建的艰难之旅,并剖析
教育承载着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历史责任,而教师正是这一神圣责任的主要践行者和承载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出现了多元价值的并存、冲突和博弈。这样的社会文化影响和冲击着承担着多元角色的教师们,他们在挣扎和纠结中,思忖着自己多重角色的“谁最具优先性”;“为师”责任优先,还是“为己”优先;“为师”的责任优先,亦或“为人父母”的道德责任优先等等。新的时代和价值背景将教师带入了道德两难的境地,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村社会进入新的转型阶段,各地大力推进村庄合并,导致自然村落快速减少,集中安置社区数量不断增加。农民从农村搬进集中安置社区,生活生产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农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农村老人这一群体长期生活在农村,有着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同时其自身身体机能下降,相较于年轻人适应能力更差,属于集中安置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往往面临
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历经八年,现如今已经汇聚了来自12省和直辖市的28位艺术家,并且画派出现了照亮时代高度“领军”的风景油画家。这些艺术家在中国南方时常外出写生、举办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等,共同探讨风景油画的艺术语言的魅力。画派呈现的风景油画作品不仅需要在中国南方特定地域条件下分析其特点,也需要结合中西视角挖掘中国风景油画未来发展的潜在可能。在中西不断交融的今天,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在历史中传承了绘画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创新已成为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创造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已成为当前世界各个国家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研究命题,而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十分注重大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但目前缺乏从顶层对设计思维培养的宏观性目标指导,不能围绕设计思维的培养组织递进式教学内容,不利于大学生设计
服饰作为人类的第二肌肤,有着形象化的审美特征,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更是人类生存于文明时代的精神需求。通过服饰可以分析出穿着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甚至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管理下,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穿着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身份的象征,这也是学者们从绘画作品中判断古画所属朝代的依据之一。同时服饰作为独立的一门艺术学科,服饰造型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知识在对发展现代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以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企业乃至社会创新的基础,所以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核心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然而大量实践研究表明,虚拟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比较低,因此研究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的前因变量,明确知识共享模型的产生过程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借助MOA理论框架模型,从动机、能力、机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