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耐高温聚酰亚胺涂覆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cha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自开发成功后就受到各行业广泛的关注,由于其突出的特性应用遍及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近年来,新能源行业、大型储能装置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比重不断增大。伴随着发展的需求,锂离子电池朝着大容量、高比容的方向发展,容量、能量密度的提升伴随有安全问题的出现。频有报道的锂电池安全事故,引发了电池行业的关注,对于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对于锂电池提出了更高的安全性要求。其中,隔膜为电池内的主要构件,不单要分隔正、负极,还需给予离子迁移的通道。尽管隔膜不发生化学反应,但其结构和性能对电池的组装过程、寿命、性能以及安全性均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如今,主要是聚烯烃类微孔膜应用于电池中,例如PP、PE等。但是由于聚烯烃自身的特性,熔点低,不耐热。其当作电池隔膜在高温时收缩,易引起安全问题。另外,孔隙率、吸液率低,会影响离子迁移,制约了其在LIBs的使用。为了解决聚烯烃隔膜的性能缺陷,就须要对其改性。诸多改性方式中,表面涂覆尤其简易、高效。例如陶瓷涂覆,可以明显增强隔膜的热稳定性、润湿性。但是陶瓷层与基膜界面相容性差,易脱落。此外,膜面密度比较大,制约了电池比能量的提高。因此,出现了有机聚合物涂覆,如PVDF、芳纶等。但上述高聚物的耐温性不够高。而聚酰亚胺作为目前实际应用中极耐高温(长期使用温度一般为290℃)的一类有机物,此外还具有耐低温、耐腐蚀、低介电、尺寸稳定、密度低(1.40g cm-3)等特性,是一种理想涂层材料。因此,本论文提出了分别制备PI纳米微球、PI纳米纤维/纳米微球复合涂覆浆料,利用成熟的涂覆工艺,获得耐高温聚酰亚胺涂覆锂电池隔膜。在聚酰亚胺纳米微球涂覆的研究方向,首先合成PAA溶液,基于PI分子量可调控的特性出发,合成得到适宜粘度的PAA溶液。利用静电喷雾法制备PI纳米微球,然后将其配置成浆料,采用刮涂的方式制备PI纳米微球涂覆PP隔膜。与PP隔膜对比,PI纳米微球涂覆复合膜的水、电解液接触角分别由103°、42°降至34°、5°,润湿性明显改善;在150℃下恒温30 min,隔膜几乎未收缩,展现了出色的热稳定性。此外,PI纳米微球的密度低,相比较于无机颗粒涂覆,更轻质,益于电池比能量提升。以PI纳米微球涂覆隔膜装配的NCM811锂电池,倍率性能出色,5 C下容量保持率为69.4%(放电比容量达到了144.3 m Ah g-1的较高水平),超过PP隔膜的58.9%。同时还拥有出色的循环性能,1 C下充放电200圈后,放电比容量由169.4 mAh g-1降至135.7 m Ah g-1,保持率为80.1%(PP隔膜:75.4%)。以上结果证实了PI纳米微球作为电池隔膜涂层材料的切实性。在PI纳米纤维/纳米微球复合涂覆的研究方向,基于第一部分实验,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引入了PI纳米纤维替代部分PI纳米微球,利用引入的PI纳米纤维形成网状结构增加PI纳米微球涂层的整体性,再次提升改性隔膜的综合性能。通过调控分子量以及粘度,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备具有纳米纤维/纳米微球复合形貌的聚酰亚胺。探究PI纳米纤维/纳米微球复合涂层对聚烯烃隔膜性能影响。在150℃下,PI纳米纤维/纳米微球复合膜未有任何尺寸变化。其相比较于纯粹PI纳米微球涂层,热稳定性提升更大。复合膜对于电解液的亲和性也显著改善。此外,以PI纳米纤维/纳米微球复合膜装配的电池也表现出了较高的离子电导率、电池性能、高温安全性等。上述结果证实了PI纳米纤维/纳米微球应用为聚烯烃隔膜涂层材料的切实性。
其他文献
传统石油基塑料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所带来的环境危害也越来越明显,开发和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和聚碳酸亚丙酯(PPC)作为两种新型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在包装、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PBAT和PPC存在的生产成本较高、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较差等问题制约了两者的实际
充填是煤矿减损开采与固废减排的技术,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是在深入揭示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基础上提出的绿色开采新方法。该项技术通过确定控制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陷的关键层,采用压实注浆新工艺,在关键层下的主层位实施高压注浆,将下方覆岩的卸荷膨胀量重新压缩转化为可充填空间,大幅提高了注采比,在采空区形成压实承载结构,支撑关键层,实现岩层沉陷控制与建(构)筑物保护。覆岩隔离注浆充填采用粉煤灰、煤矸石、煤泥等作为注
近些年来,以卷积神经网络技术为首的一批深度学习技术在自然图像处理领域崭露头角,特别在图像分类任务上,深度学习的方法已然超越了传统方法的效果。然而,与自然图像不同,医学影像中目标的特征可能并不明显,不同目标之间的特征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如果直接将为自然图像设计的深度学习模型用于分类医学影像数据,其效果会有所降低。此外,现阶段大部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的模型只关注于图像的空域数据,而忽视了包含冗余信息
针对传统医学图像融合技术中所使用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模型的内部链接矩阵(L通道链接权值)设置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一种用面积比(AR)来设置内部链接矩阵参数配置的方法。采用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和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分解为高频系数和低频系数,以经AR改进的PCNN作为高频融合规则得到高频融合系数,以加权平均作为低频融合规则得到低频融合系数,最后通过
大学英语是高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学生需要完成两学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但是近几年,已经有一些院校开始减少大学英语的课时,对一些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甚至只要求完成一学年的大学英语学习。这是由于很多人认为大学英语的应用性不足,课上所学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不大,学生课后感到收获并不是很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者应该建构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利用原有知识生成新的知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是这样
溶瘤病毒是目前十分具有应用前景的恶性肿瘤治疗新策略之一。溶瘤病毒可以作为一种基因治疗的载体,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后能够通过在肿瘤部位的特异性复制裂解肿瘤细胞,并且可以在复制过程中通过表达治疗基因进一步消灭肿瘤细胞。溶瘤腺病毒因具有感染宿主广、转基因效率高、安全易生产等优势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然而,溶瘤腺病毒在进行基因治疗时仍存在一些应用限制:首先,溶瘤病毒无法进行静脉给药,因为病毒靶向性
复合材料圆管是复合材料应用案例中较为典型的产品,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线膨胀系数小、抗疲劳、阻尼性能好等优点,常被作为无人机、机器人、工业设备、卫星天线支撑桁架、轴向发动机支架等承载结构件。本文对复合材料圆管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纤维缠绕和RTM是复合材料圆管的主要成型方法,在实际应用领域具有很大的占比。纤维缠绕工艺保证每层纤维角度,可充分发挥纤维的受力性能,而RTM成型的编织圆管可有效提升层间强
中国歌剧作为音乐文化艺术在中国现当代的戏剧表现,其产生的过程并非无缘无根,而是有着横向与纵向的历史延承与现实转变。在中国歌剧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歌剧剧本的创作也是这一历史沿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歌剧剧本的写作,是与中国歌剧的发展紧密相关的。中国歌剧剧本的创作风格,是决定中国歌剧风格非常关键的环节。中国歌剧作为戏剧大概念当中的一种,其剧本创作是由题材、结构、情节、人物、语言等等方面构成的,创作方式既有
近年来,在“职场内卷”“996工作制”等网络热词盛行的背景下,工作强度大、加班时间长等职场现状成为普遍现象。如何通过时间领导激发员工投入工作状态,这一研究问题引起了组织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热切关注。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本文探讨时间领导通过知觉职业机会,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以及家庭弹性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时间领导通过知觉职业机会对工作投入产生间接影响,而家庭弹性能够负向调节时间领导对知觉职业机会的消极影
指纹图像的边缘提取是指纹识别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如果提取到的图像边缘不连续、不清晰,那么不利于指纹识别技术的有效应用。所以,在指纹图像边缘检测时,既能有效抑制噪声,又能保证图像边缘的连续清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改进阈值函数去噪的改进形态学和小波神经网络相融合的边缘检测算法。根据传统阈值函数及一些现有的改进阈值函数的特点,构造了一类具有可导性、可调性、逐渐逼近软阈值函数且在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