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及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迅速普及,人们对二次电池的需求也愈发强烈。锂离子电池具备体积小、输出电压高、无记忆效应、能量和功率密度高等优点,因而其成为了主流的二次电池。目前的商业石墨负极由于其低的理论容量(372 m Ah g-1)已逐渐不能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因此,发展高容量且低成本的新型负极材料变得尤为重要。以转换反应为主的镍基过渡金属负极材料由于其较为可观的理论容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及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迅速普及,人们对二次电池的需求也愈发强烈。锂离子电池具备体积小、输出电压高、无记忆效应、能量和功率密度高等优点,因而其成为了主流的二次电池。目前的商业石墨负极由于其低的理论容量(372 m Ah g-1)已逐渐不能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因此,发展高容量且低成本的新型负极材料变得尤为重要。以转换反应为主的镍基过渡金属负极材料由于其较为可观的理论容量(572-1340 m Ah g-1)和较低的成本而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青睐。但是镍基负极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包括嵌锂过程中的巨大体积膨胀和金属单质的团聚粗化、差的本征电子和离子导电性等,从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离子掺杂以及结构设计等方式是改善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措施,因而本文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来改善镍基材料的储锂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简单、高效的一步共沉淀法构建出Cu2+和Ni3+共掺杂的镍铜层状双氢氧化物,Cu2+的引入,导致更多的SO42-和水分子嵌入层间,增大了层间距的同时也提高了层状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促进了锂离子的迁移。同时Cu2+的有效掺杂也促进了氢氧化镍中Ni3+的产生,原位产生的Ni3+不仅仅缩短了材料的禁带宽度,同时也提高了其赝电容性能。因此,材料在0.2 A g-1的电流密度下能贡献1832.5 m Ah g-1的超高首次放电容量。另外,这种材料在0.1、0.2、0.5、1、2、3和5 A g-1下能分别展现出1429.2、1156.8、1014.1、895.2、750.7、736.6和670.0 m Ah g-1的容量。即使在2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依旧能保留在945.2 m Ah g-1,其对应的容量保持率为64.8%,为目前所有报道镍基氢氧化物电极材料中的最好性能。(2)制备热稳定性更好的镍基氧化物复合材料:以上述的共掺杂氢氧化物为前驱体,通过多巴胺包覆并结合后续的碳热处理,制备出了一种铜修饰的氮掺杂碳包覆的NiO复合材料。这种结构能够有效缓解材料在嵌锂的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同时还增强了材料的整体导电性并抑制了转换反应过程中的金属单质粗化现象。因此,材料分别在1和2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容量依旧保持在928.4 m Ah g-1和881.7 m Ah g-1,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5.0%和92.1%。(3)设计电化学活性和可逆性更好的镍基硫化物复合负极材料:考虑到复合相结构能有效提高材料的储锂性能,以上述的共掺杂氢氧化物为前驱体,与多巴胺结合,再通过气相硫化的方式制备了S/N共掺杂碳包覆的NiS/Cu2S复合材料。得益于上述的复合结构和协同效应,这种材料在2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循环1800次依旧能稳定贡献771.7 m Ah g-1的容量,其相应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8.0%。(4)虽然前述的这些镍基材料能贡献较高容量且循环稳定性较好,但其电压滞后较大,会使电池的实际输出电压降低,因而,选择电压滞后最低的磷化物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以ZIF-67为前驱体,制备了氮掺杂碳包覆的中空镍钴磷化物,根据CV测试的结果,其电压滞后为0.4 V左右,显然比上述的几种镍基材料低很多。此外,中空的结构为材料嵌锂的时候提供更大的体积缓冲空间,同时促进电解液的浸润和锂离子的传输,包覆的碳层在提高材料的导电性的同时也能作为缓冲相。这种结构使得材料具有较为良好的锂储存性能,其在0.1、0.2、0.5、1、2和3 A g-1的电流密度下,可以依次展现出935.0、704.0、624.8、557.8、502.3和462.6 m Ah g-1的容量。即使在1 A g-1下循环1400圈后依旧能保持555.1 m Ah g-1的容量,容量保持率为94.7%。此外,还对该材料进行了全电池组装测试,组装成的Li Fe PO4//Co2P/Ni Co P@NC全电池在0.5 A g-1下循环100次后还能保留471 m Ah g-1的容量,容量保持率为60%。同时初步尝试了制备磷含量更高的富磷相材料,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初步来看,容量确实有较提升,但其相结构还有待调整,这涉及到材料的碳含量、红磷添加量以及磷化温度等参数的调整。
其他文献
TiNi形状记忆合金因其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和优良的力学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航天、土木工程等领域。随着电子产品功能器件朝着微型化和精密化方向发展,对器件在低应力载荷服役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氏体TiNi合金因具有弹性模量低且变形驱动力小等优势,尤其适用于作为制备微机电系统精密执行和驱动器件的关键材料。本文主要研究室温下初始物相为马氏体的TiNi合金在压缩力学载荷下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其水族人口在全国占六成以上,水族村落文化独具魅力,村落空间形态类型丰富,但当前学术界缺乏对水族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的研究。论文运用人文地理学、城市形态学、建筑类型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全县水族村落整体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端节文化区为划分基础,对水族村落进行分区和分类,并挑选县域内典型村落进行案例分析,采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的方法,寻求其今后的保护和发展道路,最终
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统筹管理,构建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是水环境领域的重要发展目标。作为城市水循环系统的核心,供水厂是城市用水的源头,其在处理原水的过程中,往往涉及众多复杂的处理工艺,工艺内部大量的物化反应过程以及不同工艺之间的复杂交互使得水处理工艺整体调控优化面临瓶颈。机器学习模型的快速发展,为解决水处理工艺效能预测与优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但目前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模型评估方法。为
广州拥有海陆交接、水陆兼便的交通优势,是重要的商业经济中心和外贸港口城市。商业贸易与工业生产的物流及存储需要催生了仓储空间,而仓库作为仓储实体,是支撑广州发挥强大贸易辐射能力和贸易转运职能的基础。仓储空间的形成与演变既是广州工商贸易发展、城市物资流转的切实需要,也是反映广州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方面。当前,随着城市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许多在过去曾发挥重要作用的生产性仓储活动逐渐衰落,
文字作为人类社会信息传承的载体,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场景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新的应用场景需要文字识别技术的支持。深度学习的发展为解决文字识别问题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其中注意力机制就是一条全新的思路。本文基于深度学习和注意力机制,对单字识别和序列文本识别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与创新主要包括:1.对注意力机制在文字识别任务上应用场
景观特征评估被认为是辅助区域景观决策的重要工具,欧洲地区已经开展过多尺度、多层次的景观特征评估实践,充分展示景观作为管理工具在区域空间管治的应用前景。但迄今为止,国内尚未进行过市域尺度的景观特征评估相关工作,亦未尝试应用于区域空间的管理实践中。在此背景下,基于省域的工作基础,研究如何进行市域景观特征评估工作的本土化实践,以及景观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否满足空间管治的需求。作为探索性的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包
大中型体育场馆的定位是体育场馆设计前期策划中的核心工作之一,场馆定位的准确性将对后续场馆的设计建造以及运营使用的效果带来持续影响。而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交通区位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将在体育场馆的运营使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交通网络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背景下,更精准认知把握交通设计条件是进行场馆规划选址、新场馆建设策划、场馆交通优化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本
近年来,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的工作方式从单个机器人逐渐转为群体机器人协作完成任务的方式。因此开展移动机器人群体选择、交互和感知推理等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三维手势识别与交互技术:采用Leap Motion作为手势传感器捕捉控制者手部信息,作为人-群体机器人人机交互输入数据;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对静
相比其他类型的公共建筑,公众对博物馆空间有着更高的审美要求,在当代博物馆空间中,服务对象从展品转向观众,观众的视觉体验与心理感知越来越受到重视,博物馆空间也越来越开放与自由,呈现多义性发展的趋势。随着博物馆空间多义发展,公共楼梯不再是简单的交通构件,作为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建筑元素,公共楼梯成为表现博物馆空间效果的重点设计要素。本文以空间多义性为研究背景,重点对博物馆公共楼梯在空间多义性影响下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