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添加缓蚀剂抑制金属腐蚀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环保型缓蚀剂的开发研究成为当前缓蚀剂发展领域的重要方向。纳米碳材料由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在环境保护和医学领域得到大量研究,也引起腐蚀工作者的关注。因此,制备出缓蚀性能优异的纳米碳材料并系统研究其缓蚀作用机理,进而揭示纳米材料与传统缓蚀剂的作用行为差异,对于在纳米材料领域开发新型绿色缓蚀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添加缓蚀剂抑制金属腐蚀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环保型缓蚀剂的开发研究成为当前缓蚀剂发展领域的重要方向。纳米碳材料由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在环境保护和医学领域得到大量研究,也引起腐蚀工作者的关注。因此,制备出缓蚀性能优异的纳米碳材料并系统研究其缓蚀作用机理,进而揭示纳米材料与传统缓蚀剂的作用行为差异,对于在纳米材料领域开发新型绿色缓蚀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完善缓蚀剂学科体系。本文以零维碳量子点(CDs)、一维碳纳米管(CNTs)、二维氧化石墨烯(GO)为纳米碳材料主体,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修饰方法制备出一系列缓蚀性能优异的纳米碳材料缓蚀剂,并系统地探究纳米粒子在金属表面的作用行为,深入分析其与传统缓蚀剂的缓蚀行为差异及不同维度材料的缓蚀行为变化,同时建立缓蚀作用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纳米碳材料的制备及缓蚀性能评价采用水热法合成N、S共掺杂的碳量子点(N,S-CDs);利用水热修饰法引入酰胺等活性基团制备功能化碳纳米管(FCNTs);利用化学偶联接枝法嫁接极性小分子制备功能化氧化石墨烯(FGO),利用多巴胺自聚合反应制备聚多巴胺包裹型氧化石墨烯(GO-PDA)。结合多种手段分析产物结构及特点,然后进行缓蚀性能评价,结果表明:(1)当添加量为50 mg/L时,N,S-CDs在CO2饱和Na Cl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效率达到93%,表现为以抑制阳极反应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而添加量为5 mg/L时,N,S-CDs在0.1 M HCl溶液中对铝合金的缓蚀效率为86%,主要抑制阴极反应过程。(2)当添加量为100 mg/L时,FCNTs在CO2饱和Na Cl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效率接近90%,属于混合抑制型缓蚀剂。(3)FGO在CO2饱和Na Cl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效率最高达到83.4%,表现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当添加量为100 mg/L时,GO-PDA在0.1 M HCl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效率接近90%,对阴极反应过程抑制更明显。2.纳米碳材料缓蚀性能的影响因素探究添加浓度、浸泡时间对纳米碳材料缓蚀性能的影响,发现:(1)随着添加浓度增加,N,S-CDs、FCNTs和GO-PDA的缓蚀性能均逐渐增强,但FGO表现出浓度极值效应,缓蚀性能呈现先增强后减弱趋势,浓度为20 mg/L时缓蚀效率最高。这与纳米粒子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及团聚反应程度相关。(2)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四种纳米碳材料的缓蚀性能在初始时期均较弱,随后缓慢增强,电化学阻抗谱达到最大值需要3至6小时,然后在Na Cl溶液中逐渐保持稳定,而在HCl溶液中逐渐衰退。3.纳米碳材料的缓蚀机制在腐蚀介质中添加纳米碳材料后,研究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特征以及保护膜的生长和微观结构,在纳米尺度表征碳材料的界面分布状态,建立相应的缓蚀作用模型,结论如下:(1)功能化的纳米碳材料外层具有大量的极性基团,能与碳钢通过化学吸附作用结合,而N,S-CDs还能与Al3+形成螯合物沉积在金属表面。(2)纳米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促使粒子在溶液中发生团聚,形成更大尺寸的沉积物覆盖在金属表面,最终生成特殊的微纳结构保护层。其中,N,S-CDs覆盖层由大量纳米颗粒堆积而成;FCNTs则在表面缠绕聚集,形成以管状填充物为基础的保护层;FGO和GO-PDA则形成片层状隔离层。同时,各种保护膜皆具有明显的疏水效应,理论计算证实其对腐蚀介质的扩散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纳米碳材料的缓蚀行为由粒子向界面迁移后的化学吸附、粒子间聚集沉降和保护膜生长共同组成。4.纳米碳材料与传统缓蚀剂的作用行为差异结合纳米粒子尺寸更大、易团聚和累积电荷特点,对其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以及吸附行为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N,S-CDs、GO-PDA的加入会对金属界面双电层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促使双电层结构变化,界面电容值发生较大改变;另一方面引起双电层电荷的重新排布,从而提高静电引力并增强物理吸附作用,最终导致腐蚀电位显著变化。(2)针对纳米碳材料特殊的吸附行为,本研究引入的三参数Redlich-Peterson方程能对FCNTs和FGO的吸附过程进行较精确的拟合,且能辅助评价粒子吸附的差异化程度。(3)利用N,S-CDs的荧光特性,可以原位观察粒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位点和分布,动态评价界面活性区和纳米粒子向界面迁移吸附的状态,为缓蚀剂原位表征提供新思路。5.不同维度纳米碳材料的缓蚀行为变化对比分析三种不同维度纳米碳材料的缓蚀行为及作用机制,发现:(1)在相似的介质环境中,纳米碳材料的缓蚀性能随粒子维度增大而减小。(2)碳钢界面保护膜随纳米碳材料维度增大而增厚,但其致密度却逐渐降低,腐蚀介质在其中的渗透扩散过程增强。(3)纳米碳材料与碳钢的化学吸附作用随粒子维度增大而减弱,但物理覆盖作用逐渐增强。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最有前途的增材制造技术,激光选区熔化成形(SLM)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GH4169合金复杂精密构件。目前,SLM成形GH4169合金存在塑性高、强度低的问题,严重制约其工程应用。究其原因,是在SLM高频次非稳态热循环作用下,GH4169合金存在着多种相的形成及演化,其组织演变机理仍不清晰,难以为力学性能的调控提供理论指导。为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目的】本研究旨在提出空间视域下城市医疗资源配置理论框架,将空间数据、可视化方法及数学建模思想纳入医疗资源配置评价与优化的过程,构建优化配置数学模型,在对样本城市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模型的实证,并对模型的优化结果进行评价,为城市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卫生资源配置、空间可达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等检索词,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整理相关文献,系统
伴随着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形态和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革,不仅催生了全新的互联网企业和新媒体公司,而且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巨大冲击甚至颠覆式改变,企业的营销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也进入到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商业模式创新,作为新媒体与商业模式创新两者的合成概念,是商业模式创新理念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具有与传统媒体及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相同的本质属性。新媒体商业模式创新是
固体中规则排列的原子构成稳定的晶格结构,电子能级受晶格周期势场的作用形成能带。利用能带结构或在其中引入电场或磁场,人们可以灵活地控制电子在晶格中的运动。与固体晶格类似,借助介质折射率的周期分布,可以构建光子晶格,并产生光子能带结构,在其中引入等效电场或磁场,能够实现许多新颖的光学现象,包括离散衍射、离散泰伯自成像效应、布洛赫振荡和动态局域等。这些现象在高分辨率成像、光通信和全光信息处理等领域具有广
随着高效、高精加工的需求,非稳定切削已成为制约产品加工效率、加工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保证高效、高精加工,一般需要通过稳定性lobe图来选择最优的铣削参数组合。机床刀尖频率响应函数(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FRF)是计算稳定性lobe图的重要输入之一,而在实际铣削加工过程中,刀尖FRF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不仅与主轴速度变化密切相关同时往往还表现出显著的位置相关性
SNARE(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复合体是介导突触末端神经递质释放的核心机器。它包含突触囊泡膜上的synaptobrevin-2,突触前膜的syntaxin-1a和SNAP-25。融合发生时,三种蛋白的SNARE结构域从N端到C端组装成四股紧密缠绕的平行α-螺旋束,将对立的两个磷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整体肺癌病例的85%,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大量患者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策略,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连接组蛋白H1和核心组蛋白是染色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影响染色质结构,通过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在DNA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影响基因表达。常见H1变体H1.2可参与细胞周期和凋亡等活动,影响多种肿瘤的增殖和侵袭,然而,H1.2在肺癌中的作用尚无报道。此外,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6
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资源的利用率。共享经济作为实现闲置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以及挖掘产品价值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共享经济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各个经济领域开始由传统经济形势向共享经济转化。在此大背景下,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快速涌现,共享经济在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和生产能力领域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诸多共享企
当前,人员位置信息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各种人员定位技术(如UWB、Wi Fi、蓝牙、惯导及视觉计算等)也是百花齐放、各具优劣。其中,基于热释电红外(pyroelectric infrared,PIR)传感器的人员定位技术,以其具有极低功耗(μA级)、极低成本(约1$)、保护隐私、可在黑暗环境中工作等独特优势,近来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
二维(2D)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带来了丰富的物理性质,同时在柔性晶体管、光电子、传感和存储设备上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二维材料在性能优化、功能扩展、结构设计以及新材料开发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期,二维三元Bi2O2Se半导体因为同时具备超高的电子迁移率、合适的带隙、良好的空气稳定性以及简单的制备方法等优点,迅速引起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在电学及光电子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