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Pt)阴极开放电解LiOD重水溶液的低能核反应实验探索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9年3月Fleischmann和Pons宣称在室温下通过电解实现核聚变以来,国内外低能核反应(LENR)研究已走过三十多年的曲折历程。近年来,电解法和充氢法实验技术不断提高,大量实测结果证明了超热等异常现象真实存在,实验重复性也有了很大提高,使这一领域日渐回暖并不断引发关注。由于LENR被认为存在成为优质新型核能源并应用于军民用多领域的可能性,有必要慎重评估LENR技术可行性与发展前景。本研究作为该项评估的技术准备部分,重点探索基于开放式电解池的钯(Pd)阴极电解重水实验技术,并兼顾金属充氢/氘实验平台设计,旨在为通过电解与充气实验评估LENR技术打下基础。本项研究中改进了Fleischmann-Pons型电解系统,基于开放式电解池和大体积精密量热计,搭建了一套Pd阴极电解重水实验系统;探讨了金属充氢/氘实验系统总体设计并计算了反应釜温度分布;通过考虑电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建立了开放式电解的超功率计算的修正模型;利用电解装置,通过实验探索了电解液配制、电极材料前处理、量热计标定、超热测量、电解液电导率测定等技术问题,开展了Pt、Pd阴极电解轻水与重水实验,并成功观测到了超热现象;还初步探讨了采用LiF(Mg,Cu,P)热释光剂量片和CLYC探测器对反应释放的γ射线与中子的测量,搭建了初步的核探测装置。本项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Pt阴极电解轻、重水均产生超热,同等实验条件下,电解轻水与重水产生的最大超热分别为输入功的6%和2.5%;Pd阴极电解重水实验中也有超热产生,但对电极表面处理、电压稳定性等要求更为苛刻。(2)通过对电解前后电解液质量变化的分析,发现电解过程中理论损失约占实际损失的93%左右,验证了超功率计算模型的可靠性。(3)在10~70℃下,浓度为0.01~1 mol·L-1的LiOD重水溶液电导率κ与浓度c和温度T之间符合关系式:κ=61.8c–17.64c2+2.47c T–0.3828c2T。在温度为25℃时,浓度可由c=8.0939×10-3κ+1.4316×10-5κ2求得。(4)利用热释光剂量片连续监测反应前后γ剂量未发现异常,采用CLYC探测器和能谱-波形联合探测技术也未发现明显的中子与γ射线释放,说明反应过程中没有产生核辐射,或者产生的核辐射水平极微弱。本文通过系统设计与实验,确认了Pd、Pt金属电解重水产生超热的异常现象,修正了超功率计算模型,建立了电导率与浓度和温度间的关系,探索了LENR核辐射测量方法以及金属充氢/氘系统设计,这些初步研究为后续深入评估LENR技术可行性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经验,也丰富了对这一领域的感性认识。
其他文献
YL-IPA08是我所研发具有全新结构的18KD转位蛋白(18KD Translocator Protein,TSPO)配体。前期研究表明,YL-IPA08具有显著的抗焦虑、抗抑郁和抗创伤性应激障碍作用,并且无苯二氮卓类(BDZs)类不良反应。本课题以完成YL-IPA08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基础,深入研究YL-IPA08的动物体内生物利用度、首过效应机制、系统暴露及有效靶部位暴露特征,并根据动物
经皮给药受到皮肤角质层屏障与较低的载药量的阻碍,限制了药物与疾病的应用范围。可溶性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经皮给药制剂可直接突破角质层屏障,快速释放药物。相比于口服与注射给药,可溶性微针给药方便、无痛高效、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目前研究中,可溶性微针主要递送水溶性药物。针对疏水性药物,只能采用纳米粒、包合物或固体分散体等技术得到水中溶解或高度分散的中间体后再制备成微针,制备过程复杂,且载药量较低。同时,通过
目的:麦冬皂苷D(Ophiopogonin D,OPD)是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中药注射液大品种参麦注射液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心血管保护、抗炎以及抑制肿瘤增殖等作用。CYP2J是细胞色素P450酶亚家族中的一员,主要负责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其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心脏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肝外组织;其代谢AA(Arachidonic acid,花生四烯酸)生成的EETs(Epoxye
蚊虫作为重要的病原体传播媒介,传播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等多种虫媒传染病,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巨大威胁。伊蚊作为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具有分布范围广、传播效能高等特点。登革病毒感染会引起登革热,甚至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等疾病。目前该蚊媒病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并且由于抗体依赖增强引起的继发感染风险使得这种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比其他病毒感染更难。蚊虫对病毒易感机制的研
湿疹属于心身性皮肤病,以红斑、丘疹及瘙痒等为主要症状,可发病于各年龄段人群,其病因复杂,主要与个人精神及免疫内分泌有关。由于部队环境的特殊性,官兵长期处于高强度紧张训练,所以很容易罹患湿疹等心身性皮肤病。湿疹发病后瘙痒明显,易形成“搔抓-瘙痒-搔抓”的恶性循环,容易反复发作,最终形成更为严重的难愈性湿疹。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者口服抗组胺药等对症治疗,容易产生副作用和引起依
硬蜱(Hard Ticks)是一种专性吸血节肢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几乎可以寄生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硬蜱可携带包括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埃立克体、贝氏柯克斯体等立克次体,螺旋体、布氏杆菌等细菌,巴贝西虫等原虫以及病毒在内的众多人和/或动物病原体。因此,硬蜱被认为是重要的病原载体。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间、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的原核微生物。蜱传立克次
研究背景: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指生命活动呈现出约为24小时周期的昼夜交替性节律。正常的昼夜节律可维持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昼夜节律受机体内部因素(如激素分泌、疾病影响等)和外部因素(如光照条件、温度变化等)共同维持调节。生物钟主要由生物钟基因组成的转录和翻译负反馈调节环路调控产生。当机体内源性因素或外界环境因素突然改变,如跨时区飞行和倒班工作等所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国乃至全球迅速蔓延[1],气溶胶作为其可能的传播途径引起广泛关注,众多研究围绕该途径迅速开展。在针对病原体气溶胶吸入感染及其防护的研究中,稳定可靠的吸入感染动物模型必不可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相关指南指出,我们应当利用与预估的人体暴露途径相近的方式来建立动物感染模型[2,3]。口鼻暴露途径因实验动物无需麻醉且与人类自然呼吸状态下的感染状态
研究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儿童和老年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进行评价,了解我国儿童和老年患者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特点,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分析我国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方法:(1)制定检索策略,系统检索CNKI、Wan Fang、VIP、Pub Med、Embas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等后果,全球每年约100万人死于HBV引起的肝脏类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手段,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健康。HBV感染引起肝癌的过程十分复杂,目前公认的HBV致癌机制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 Ag)持续存在引发的慢性炎症、乙肝病毒X蛋白(HBx)作为原癌基因激活剂激活宿主细胞原癌基因表达、乙肝病毒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