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常见,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由于成功率高、安全性好,目前已在临床上广为采用。在我国射频导管消融治疗AVNRT成功率可达96.1%~98.8%,复发率为2.3%。房室结双径路的折返被认为是发生AVNRT的基础,多年来随着科研人员对其解剖、电生理特性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结合射频消融方法的不断改进,目前对AVNRT折返环的组成成分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通常根据心动过速时AH间期、HA间期的长短及最早逆向心房激动部位的不同,将AVNRT分为慢快型、快慢型和慢慢型三种类型。多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指同一名患者出现以上3种类型AVNRT中的至少2种类型,但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多种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存患者的电生理机制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结果。方法研究人群为18例经电生理检查后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多种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慢快型AVNRT和慢慢型AVNRT的消融方法为首选消融前传慢径(房室结右侧后延伸),快慢型AVNRT的消融方法为消融最早逆传慢径的心房激动部位。消融成功的标准为消除1:1前传慢径,消除快慢型AVNRT的逆传慢径,不能诱发任何类型AVNRT。结果多种类型AVNRT的发生率为1.8%(18/1000)。18例患者中有11例在消融治疗前的电生理检查中诱发出2种类型AVNRT,有7例在电生理检查中诱发出1种类型AVNRT,消融此型后又诱发出另外1种类型AVNRT。在消融前即诱发出2种类型AVNRT的11例患者,均在三尖瓣环与冠状窦口之间(房室结右侧后延伸)成功消融两种类型AVNRT。在电生理检查中出现1种类型AVNRT,经导管射频消融这种AVNRT后,又出现另外1种类型AVNRT的7例患者中,4例在三尖瓣环与冠状窦口之间(右侧后延伸)成功消融两种类型AVNRT;另3例中的2例在房室结右侧后延伸处消融后,第1种AVNRT不能诱发,但可诱发出另外1种类型AVNRT,经在冠状窦近端及二尖瓣环房侧(房室结左侧后延伸)进一步消融成功;另1例经消融三尖瓣环与冠状窦口之间(右侧后延伸)后,除原诱发的快慢型AVNRT外,还可诱发慢慢型AVNRT,其逆传心房激动顺序与快慢型时相同,提示2种类型AVNRT均应用同一条逆传慢径,经在冠状静脉窦内和二尖瓣环房侧(房室结左侧后延伸)成功消融2种类型AVNRT。18例多种类型AVNRT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后1:1前传慢径消失,在基础状态及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不能诱发任何类型AVNRT,其中9例同时存在慢慢型AVNRT患者术后7例仍存在逆传慢径。术后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术后随访6个月至8年,18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大多数多种类型AVNRT患者,具有前向和逆向传导功能的传统房室结慢径(房室结右侧后延伸)可能为多型AVNRT的主要基质,因此消融房室结右侧后延伸可成功消融大多数多型AVNRT。对于少数多型AVNRT患者,左侧后延伸与右侧后延伸可能分别作为不同类型AVNRT形成的主要基质,需要分别消融房室结右侧后延伸和左侧后延伸才能成功消融多型AVN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