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轮的通胀高企虽然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缓和,并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在2008年年底出现强烈通缩预期,但已经过去的一轮通货膨胀现象仍然值得就起因及其影响途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国际收支连续多年出现双顺差,外汇储备逐年增加,随之而来,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带动了货币供给量成倍扩张,在宏观层面形成了流动性充沛。2002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进一步加剧,外资对华的投资热情持续旺盛,共同推动了外汇储备以每年不低于2000亿美元的速度大幅增长。截至2008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达18088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157亿美元。贸易与资本项下双顺差→外汇流入急剧增加→用人民币买进外汇储备→基础货币投放迅速放大,这样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循环成为了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消费物价指数自2002年开始抬升,2007年以来我国各类价格指数均呈现不断上行趋势,并在进入2008年上半年,CPI一直在7%上高位运行,通胀压力日趋严峻。然而综观历史数据,CPI并不是外汇储备增量的简单单调函数,在有些外汇储备保持高速增长的年份如2005年CPI又出现回落。那么,外汇储备增长对我国物价波动是否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外汇储备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通过什么样的传导途径实现?传导过程中又受到了什么样的政策阻碍传导作用的实现?这些政策是否有效且具有可持续性?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文章前半部分着重讨论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分别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外汇储备增加造成的过量的货币供应既不是造成通胀的唯一原因,也不是直接原因;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通胀传导效应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央行采取的外汇冲销政策缓解了通胀压力。文章后半部分集中进行外汇冲销政策有效性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外汇冲销政策对减少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基础货币增加有作用,但是却效率不高,接着提出改进建议以及除外汇冲销之外缓解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的其他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