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必是我国杰出的翻译家,其代表译作《名利场》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堪称经典。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从语言和文化等角度对其展开了研究,但从文学方言角度论述的文章还比较少见。有鉴于此,本文以杨必译《名利场》中的文学方言为研究对象,在周领顺(2014)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指导下,对译者杨必的翻译行为展开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分析。本文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并具体从翻译内和翻译外双重视角出发,以译者行为“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为分析工具,首先将杨必看作语言人,探讨其文学方言翻译的方法及译文的效果;其次将杨必看作社会人,对其使用吴语的行为进行合理度分析。希望籍此为文学方言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批评视角,并为翻译实践寻求新的、可行性更强的途径。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首先,作为语言人,针对原文中的文学方言,杨必采用了方言对译、方言标准化和口语化三种译法。其中口语化译法所占比例较大,译者行为的合理度较高,既保留了原文风格,又满足了译者和读者之需。其次,作为社会人,杨必使用吴语亦是求原文风格之真,务读者理解之实之举。最后,笔者指出,文学方言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学价值,原文未使用文学方言之处,译文亦可用目的语方言代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原文整体风格保持了一致。杨必的这一行为对文学方言翻译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Vanity Fair及其中译本,本文的研究背景、问题、意义及总体结构。第二章为文献回顾。首先介绍了杨必译《名利场》的研究现状;其次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文学方言及其翻译的研究;最后介绍了译者行为的相关理论,其中“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是本文的主要分析工具。第三章和第四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两章分别从翻译内和翻译外角度,对杨必的翻译行为及行文下产生的译文效果、行为动因等展开尽可能全面客观的分析。第五章为结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主要发现,研究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