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职前正规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以及各类课程改革培训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与他们在工作场所与社会场所所进行的非正式学习息息相关。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中小学教师必须提高对非正式学习的认识,挖掘自身非正式学习的能力,掌握非正式学习的技巧和策略。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明了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概念、方式和理论基础。认为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是指中小学教师个体或群体在工作场所和社会场所通过共同探讨、互相观摩、相互交流、自我反思、网络、媒体、读书、朋友聚会、购物和旅游等形式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有计划的,也可以是无计划的和偶发的。终身学习、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其理论基础。中小学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分为以自我独立为主的学习方式和透过人际网络间的互动的学习方式两个向度。中小学教师以自我独立为主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包括自我反思、自我导向学习、上网搜集资料、阅读报刊杂志、收听或观看媒体节目、模仿或观察学习。中小学教师透过人际网络间互动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包括与他人交流探讨、向他人请教咨询、督导式学习、互助合作学习、购物、旅游、参加朋友聚会。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小学教师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必要性所在。作为成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非正式学习是成人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的回应和休闲文化的守望。作为特定职业群体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非正式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教师幸福生活的渴望、教师职业之美的追求。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后,分析了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遮蔽的根源。发现根源在于学习观念的错位、学习策略的僵化、组织文化的背离、评价机制的羁绊和学习资源的匮乏。第四部分针对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遮蔽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首先呼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立法和认证使非正式学习更具吸引力;通过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非正式学习成为一种时尚。其次,希望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构筑优良的学校文化、组建学习共同体和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来激发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愿望和增强非正式学习的动机。最后提倡教师个体成为持续变革者、反思实践者和行动研究者。通过反思和研究使教师获得非正式学习的源泉和非正式学习的能力,利用非正式学习的形式把学习与工作和生活融合。本论文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这一课题,但这并不是对教师正规培训和教育的一种反对和抵制。而是力求作为它们的补充形式,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