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化形象的文学想象与叙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davi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认同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文化热点,从古至今这一问题始终没有脱离人们的视域,所以地域文化认同也应当成为民族文化认同下需要关注的问题,这是对不同地域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地域文化认同以地域文化形象为媒介,而文学想象和叙事则是建构地域文化形象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由文学想象所塑造的地域文化形象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特殊表现形态,通过文本(阅读)人们传承着对某一地域文化的集体性想象,从而使人们对该地域文化特征产生认同。本文正是沿着“文学想象——地域文化形象——地域文化认同”这一逻辑思路,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山东,从文学视角看文化,通过梳理百年山东文化形象的发展流变,探究文学想象和叙事在建构地域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论文以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和拉康“镜像理论”等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写山东的文学经典文本,阐释山东地域文化形象如何建构,构成和认证它的因素及其对地域文化认同的影响。论文采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山东现当代文学进行历时性研究,紧紧抓住“好汉山东”、“世俗山东”、“灵异山东”三种地域文化形象,打通古代与现当代文学的界限,开拓山东文学与山东文化研究的新视野。论文结构共分四大部分:第一章:地域文化与身份认同。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身份认同理论和拉康的“镜像理论”,论述身份认同的必要性。全球化不但没有掩盖身份认同问题,而是将差异性问题突出,由此带来地域文化认同问题。地域文化认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以一定的媒介物来建构。了解齐鲁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是我们分析山东地域文化形象的前提。第二章:地域文化形象与文学想象。本部分主要论述文学想象与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问题,是论文主要理论部分。地域文化的认同凭借地域文化形象这一媒介,文学想象和叙事是建构形象的重要方式。地域文化形象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特殊表现形态,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大体可以分为同构性和相异性两种。庙堂山东文化形象建构着主流文化意识所想象的山东人形象,民间山东文化形象则是对庙堂山东文化形象的偏离,前者显示着齐鲁文化的正统性,后者更多带有民间色彩。第三章:传统文学视野中的山东文化形象。《水浒传》塑造的“好汉山东”文化形象,《金瓶梅》塑造的“世俗山东”文化形象,《聊斋志异》塑造的“灵异山东”文化形象,是影响百年山东文学的主要叙事类型。本章对这三种母体文化形象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影响后世山东文化形象的主要质素。第四章:山东文化形象的现代转型。本章分析三种母体文化形象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嬗变。“好汉山东”文化形象不断发展,较为活跃,并且在不同时期与意识形态发生形态各异的结合;“世俗山东”和“灵异山东”文化形象则一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压抑,发展缓慢,直到新时期以后才在合适的文化语境中重新焕发生机。20世纪末,这三种文化形象共同发展,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人们对山东文化的认同,同时随着山东的日益变化和发展,山东文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想象视域,构建新的山东文化形象,丰富我们对山东文化认同的文学想象。
其他文献
内部控制是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为目的,规范企业各种业务流程为内容而建立的一整套符合企业管理要求的具有控制职能的组织规则、业
我国资源型城市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资源枯竭、市场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等原因,一些城市出现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大量社会群体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龙珠软膏治疗掌跖脓疱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掌跖脓疱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维A胶囊配合龙珠软
<正>一、教学背景分析【课标要求】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学情分析】授课班级学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思辨精神,比较关注社会发展,对
即使在梭戛山区这样一个小型社会,民居建筑的造型风格也并非一成不变,建筑文化植根于地方性知识,又被各种彼此交融的文化因素所制约而一直处在不停的变迁之中。一方面,文化传统是
<正>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六)》,修改、补充了刑法有关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破坏
经济的全球化使社会获得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工业废弃物与生活垃圾的排放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土地的过多开垦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森林的乱砍滥伐造成
“遗民”的痛切反思和不屈人格以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这种现象在明末清初的绘画领域,体现为诸多画家的“法法不宗”、“我自有我法”等一系列的变法和对传统的转化上。八大
采用瞬时扫描技术、焦点动物取样法以及全事件取样法于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对济南市动物园的13只川金丝猴的活动规律、时间分配以及社会行为进行了研究。先建立金丝猴的行为
在西方,对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自1970年以来,随着对隐喻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其理解也逐渐深化: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的方式,它参与了人类的整个认知过程。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