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居民财产性资产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d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范围看,近几十年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财富极为不平等的发展过程,面临巨富阶层爆炸式增长的趋势,预示着较为悲观的未来财富分配格局。托马斯·皮凯蒂(2014)分析指出,其中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机制下,资本收益率显著高于经济增长率。
  相比西方,中国因自身体制、发展阶段和环境上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金融化趋势明显,以股市、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居民实现了财富的增长和财富结构的优化。但从当前客观情况看,以贫富差距增大为代表,社会不平等问题正在凸显。相矛盾的是,经相关研究和本文对CGSS2015数据库中我国城市居民样本数据的考察,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公平感反而趋于积极、正面化。
  基于上述,本文着力关注两个问题:为什么在社会财富分配明显不平等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公平感反而趋于积极?我国城市居民的财产性资产持有情况是否有助于解释这一趋势?
  本文以财产性资产为重要切入点,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当前资本的重要性丝毫未减,但属性已发生改变,过去是以土地为主,而今天则以住宅、工业和金融资产为主,中国目前非常高的存款率、投资率和房价会极大影响社会生活;第二,经中国数十年来的市场化改革,金融化进程加剧,市场意识渐渐深入人心,城市居民可能习惯于将取得的成就归因于个体本身,而不一定归因于客观的体制、社会现实,从财产性资产中获益是他们归因的重要推动因素。
  另外,据现有研究对公平感形成机制的解释,主要有结构决定论、相对剥夺论和社会共识论三种理论视角,从不同层面奠定了公平感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结构决定论指出人们会出于自利动机对公平感做出判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更倾向于认可当前的分配方式和状况,持有更高的公平感;相对剥夺论指出人们会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对公平感做出判断,存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维度,横向比较依据是周围其他人的生活状况,纵向比较依据是自己过去的生活状况,当民众在比较中处于更优越地位便会持有更高的公平感;社会共识论强调社会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规范习俗等社会建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对公平感的判断,尤其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富分配由平均主义向应得分配方式过渡,可能较大程度影响民众的公平感。但以上视角更多在机制层面进行讨论,在与不同社会实践的结合上,还存在一定空白,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特殊环境下,我国城市居民财产性资产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其社会公平感,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在研究策略上,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数据库,综合运用Logistic多元有序回归分析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研究问题展开分析。在研究结论上,针对第一个问题,本文发现我国城市居民的财产性资产会影响其社会公平感,但不同类型资产的影响效果不同,房产拥有量与社会公平感正相关,但持有金融资产起相反作用。针对第二个问题,本文结合公平感研究中的三大理论视角,将其操作化为“社会结构因素”、“相对剥夺因素”和“工作价值观因素”,一方面考察三大因素对我国城市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另一方面将前两个因素作为中介变量,具体考察我国城市居民的财产性资产对其社会公平感的影响方式,结果表示,房产资产可以通过中介机制间接地影响社会公平感,结构决定论和相对剥夺论都可以解释这一中介效应,并且结构决定论的解释力更强。
  总体而言,本文着力关注我国城市居民的财产性资产对其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理论上为现有研究分析民众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补充了新的变量,更贴合我国当前市场化改革深入发展、金融化趋势日渐明显的现实;实践上有助于解释我国客观贫富差距现象与城市居民主观社会公平感提升的矛盾现象,为我国更好地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提供了一定参考。但本文也存在一定局限,第一是在财产性资产变量的选择上,本文的选择范围受CGSS2015已有数据的约束,较难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扩展;第二是在社会公平感的涉及范围上,本文主要考虑的是被访者对社会资源总体分配状况和分配方式的感知,缺乏对许多更局部因素的具体考察;第三是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本文关注中国城市居民整体,暂未对不同阶层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分析讨论,事实上不同社会阶层间甚至同一阶层内都存在极大的不平等现象。这些问题尚待未来研究进行改进和深入探讨。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注册护士数量已经超过了445万,护士是个规模庞大的职业群体,更是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中坚力量。尽管国内已经研究了制造业工人、国企工人、建筑工人、酒店服务员、家政工、外卖骑手甚至是网约司机等各种职业群体的劳动过程,但是对护士群体劳动过程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对G市三甲公立医院G医院X科室的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聚焦于该公立医院护士的工作现场,运用劳动过程中的控制与抗争的理论视角,以国家干预与护士具体劳动过程的互动为切入点,试图揭示护士群体的劳动过程。尤其是近几年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随着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推进,第三方评估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但是既有的经验研究要么主要是聚焦于政府绩效评估背景下政府内部的各种权力的分配:要么是关注评估过程中上下级政府间互动和博弈过程或央地关系,鲜有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绩效评估过程中各方行动主体的关系及互动过程。而本研究则试图将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置于基层贫困治理的场域中,分析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对于精准扶贫考核评估中各行动主体关系和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影响。
  本文在基层贫困治理的情境下构建了“技术霸权-双重压力-行政动员”这一分析框架,希望通过结合精
非正规经济占据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在社会运行中扮演着降低失业率,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非正规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地方政府的介入和管制息息相关,地方政府对非正规经济的治理状况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发展特征和现代化过程中政府的治理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非正规经济呈现出与城市发展秩序不兼容的特征,地方政府逐步介入非正规经济并对其进行管制。本文以河南省A市的无证载客三轮车为个案,探究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其的治理策略和无证载客三轮车市场的兴衰。
  本文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地方政府对无证载客三轮车治理的实践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各类社会组织的结构及社会交往的模式,进而引发了整个社会结构及其组织方式的重塑与重组,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虚拟社会”。伴随着粉丝影响力的扩大及粉丝产业渗透力的增强,粉丝已依托虚拟社群形塑出一种新的互动模式。在以往有关互动的研究中,互动理论涉及的大多是面对面的互动过程,极少涉及非面对面或以某种技术媒体为中介的互动。然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身体不在场的互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如何认识及解释这一新的互动类型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研究将以“Jay2u歌迷会”社群为例,探究社群中粉丝参
中国的朝鲜族是由朝鲜半岛地区迁移而来的一支跨境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识别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加速,朝鲜族群体的文化传承、社会交往、族群认同等层面都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为目标区域,并以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的同化/融入模型为分析框架,对延边90后朝鲜族青年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与深度观察,尝试对这一代朝鲜族进城青年社会融入的进程进行分析。同时,也对朝鲜族青年社会融入的基本表现、整体性特征、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对
本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个案,考察乡-城流动背景下的家庭变迁。以往相关研究,大部分只关注家庭流动的结果,而忽视过程;关注结构性原则,忽视行动与情感,这就导致在家庭变迁研究中,看不到流动给家庭成员互动及协商过程带来的具体影响,忽视了个人在家庭变迁过程中的能动性。因此,本文综合利用家庭变迁理论和生命历程历程理论,结合个人打工史与家庭结构变迁,找到家庭、个人在社会宏观政策变迁下的结合点,清晰地展现个人与家庭在社会变迁下的行动,通过家庭关系适应性调整,适应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变迁,并最终在流动的背景下保持和谐的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教育获得、学业成就和社会地位都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尤其是亲子关系对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巨大的变化,也相应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与此同时,不同阶层均表现出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孩子的全面发展越发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借助中国教育追踪调CEPS2014-2015学年的数据来考察当前我国家庭主要选择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否存在
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命题下,城市综合体因为推动城市生活向多元、高效、融合的方向发展,从而成为当代城市中一种典型的空间范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迅猛发展起来。
  目前,城市综合体己经受到建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但是社会学对城市综合体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研究采用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中国城市综合体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发展和社会评价两方面的内容。研究成果能够推动城市综合体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姊妹学科共同拓展对城市的认识;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最大
“奢侈品”对于当今的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伴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家。
  本文在已有的非炫耀性消费文献基础上,围绕我国奢侈品行业内的非炫耀性消费现象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中国非炫耀性奢侈品消费现象”的状况和成因。具体研究工作在我国奢侈品商场的国际珠宝区中实地展开,通过300份调查问卷、32例个案深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信息收集。通过分析发现,奢侈品行业中确实存在着“非炫耀性消费现象”,即消费者在了解一定产品知识的基础上,有意或无意地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新兴行业企业对人力的需求加大,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区域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传统行业企业员工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对于有配员要求的企业,该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员工流失造成的“用工荒”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将员工的流失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是确保企业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关于如何控制员工流失的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改进就业工作环境、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改进薪酬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