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生活的发展使教师这个职业应运而生,在担负着传递社会文化这一职责的情况下逐渐演变成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并与其教育对象结成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其关系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受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但由于其生存在社会中的特殊领地——教育场域,所以师生关系又是教学关系达成的依托;同时师生关系又有超乎普遍社会性的独特性,它更需要关注人的成长,所以师生关系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最后它也是学校生活质量的标志,决定着师生在学校场域中健康、快乐地生活经历。这三点是师生关系的意义指向,也是关系结成所指向的真实目的。因此基于对社会生活和学校教学双重角度的考虑,文章对应然状态下的师生关系提出拷问,认为情感是维系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与统计方法通过对教师及学生问卷的对比与分析去体现师生的情感差异并努力寻求相关的解答方法。调查中明确表明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师生之间总体上虽是融洽的,但存在着某种因素制约着关系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和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主要影响教师情感的因素;教师能够理解学生、爱学生,教师有种人格上的感染力与号召力以及教师的处事公平,不偏心又是影响学生情感的重要因素。从而这导致师生间情感的差异性和距离的形成,同时这种距离感又对学生的行为发展有具体的限制作用,在不同情境、不同教师的教学与科目中表现着差异明显的行为。
在对何以产生师生情感距离的归因分析中存在着很明显的几个因素:学校生活目标的差异性:教师的权力维护意识;学生颠覆角色的需要;以及由于师生关系的异化、学生的角色期望与角色扮演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要颠覆原有的角色与地位,争回为人的权力、地位与尊严,所以研究师生关系就应该建构某种关系模型,用理想的、健康的关系模型检验并衡量现实的师生关系状况,以求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