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近郊乡村居民点布局研究——以三道堰镇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元素的渗透对农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逐渐脱离传统,游离于城市和纯乡村之间。近郊乡村居民点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下,资金、人才、资源的集聚为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村民的居住环境、所享有的各项设施等改善的步伐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这样就出现了近郊乡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滞后、乡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混乱等问题,因此,需要对近郊乡村居民点布局进行研究,使其在居住环境、公共设施配置、资源配置方面与中心城市均衡发展。  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法,分析了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总结了成都市近郊乡村居民点布局研究的意义。并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对成都市近郊乡村居民点的布局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第二章近郊乡村居民点布局的基础研究,阐明相关概念,并综述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近郊乡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各类影响因素归类解析,详细说明其对近郊乡村居民点的影响;第四章近郊乡村居民点布局策略,在前三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成都市近郊乡村居民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布局策略;第五章实证研究,将制定出的布局策略用实例进行验证。  综合全文,论文系统的对成都市近郊乡村居民点的布局策略进行了梳理。在宏观层面的策略指乡村居民点体系发展,中观层面的策略指选址规模、产业发展、建设模式等,微观层面包括近郊乡村居民点的布局规划方法,布局涉及的要素(道路、环境、设施)、内部空间组织等。重点提出近郊乡村居民点体系“点-线-面”的发展策略,点指的是建立中心乡村居民点带动周边居民点的发展;线指的是强化乡村居民点之间的交通联系,道路不仅是乡村居民点与外界的联系而且是乡村居民点扩张的依托;面指的是乡村居民点以中心居民点为核心,集中成片的发展;分析总结近郊乡村居民点的建设模式,分别为大规模集中建设、小规模连片整合、城乡融合等,探讨各种建设模式的适用条件、产业改造模式以及相关设施的配置等,并根据乡村居民点建设模式探讨布局规划的三种方法中心集聚法、强化联系法、有机更新法。  
其他文献
闽南沿海地区由于特定的地理区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多重影响,成为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并由此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木作门窗作为传统建筑
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与案例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的子课题,其提出了构成西南山地城市形态的五个方面,分别为:历史格局、生态文化、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
本文以透明建筑为研究对象,以透明与支撑以及建筑三者关系的讨论为研究透明建筑的切入点,从透明建筑与其支撑结构整合的角度,总结当代透明建筑中透明与支撑的复合表现规律,解读透
学位
现今国内外的大型公共建筑,由于特别的建筑形式,常规传统的自然采光方式很难提供足够的室内照度,因此很多都采用人工照明的方式进行补充,造成了采光能源较高的现实问题。因此
城市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不断经历动态更新和传统积累。旧城社区便是城市发展至今的成果,与现代化的住区相比容纳了丰富而生动的生活场景。鹭江道社区所处于的
城市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博弈与协调一直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议题,本文选取住区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协调性与整体性作为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控制与引导局部利益与城市
传统聚落作为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一直是建筑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聚落空间结构与形态的研究中,多倾向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视角,已经形成一套从整体到局部的全方位空
建筑空间环境的建构过程中,受到众多自然、人工与人文环境要素的制约和影响。针对不同环境要素的分析与总结,有助于理解环境的基本结构与原理。图解是一种基本的设计分析方法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已成为新时期地方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关注的重要问题。传统村落大多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遗存大量文物古迹,蕴含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具有优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