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城市——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博弈与协调一直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议题,本文选取住区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协调性与整体性作为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控制与引导局部利益与城市整体利益和谐发展。本文对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研究的尝试与探索,提倡基于城市视角下的住区规划设计思路,试图促成住区与城市在物质空间以及功能空间层面的关联性、整体性的和谐发展。  住区与城市的发展是两者之间不断磨合、调整适应的过程,是人为控制与自然生长的结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并且这种交互性贯穿于城市发展轨迹之中。然而在开发建设规模大、速度快的今天,不同建设单元间的磨合与适应过程明显缩短,住区与城市的“非关联性”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从本文研究的规划设计角度而言,主要包括非开放式住区模式对城市空间的肢解、非关联性设计导致的住区建设特色迷失、非前瞻性规划建设对城市品质提升的滞延、非现实居住空间意象对城市空间意义的侵蚀、非交往性空间界面对住区与城市运转效益的降低等。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城市作为住区研究的地域指向,认为住区规划设计应从属于城市规划设计范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要致力于寻找“已经失掉了的相互依赖性与相互关联性”,将其纳入城市一体化规划设计中,将“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义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站到城市规划设计的高度,充分体现其整体性。其次,本文以城市整体视野下住区与城市之间非关联性为问题域,着重研究其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以住区与城市之间互为拓扑、互为图底的“交互性”关系为研究切入点,深入分析住区与城市之间的“交互性”及交互因子,从相关理论溯源、建设实践等方面探索提高住区与城市之间关联性的新思路,提出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方法。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是一种从城市到住区方向的尝试,它要求以“非公平”的角度来看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交互,更多地从城市的因素出发,把城市作为交互的主体,住区作为交互的对象,同时注重将使用者的需求与感受及时反馈于设计过程中。再次,文章重点从住区规划设计定位、建筑空间形态、道路交通、景观空间、界面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六个交互因子分别展开,对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内容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最后,本文将“交互性”设计方法运用到君山三角坪地块规划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实践与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使得分娩中心作为产科的重要部分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人们对医疗条件和服务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现有的分娩中心建筑设计
随着我国种植屋面节能研究的逐渐深入,各省市地区植屋面的发展也在加速推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种植屋面节能研究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了我国种植屋面节能研究现状;提出了夏季节
作为土生土长在中国的宗教的道教,几千年以来同传统的中国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道教文化与思想的载体就是道教建筑,它是同道教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兴盛起来的。道教建筑的发展自
闽南沿海地区由于特定的地理区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多重影响,成为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并由此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木作门窗作为传统建筑
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与案例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的子课题,其提出了构成西南山地城市形态的五个方面,分别为:历史格局、生态文化、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
本文以透明建筑为研究对象,以透明与支撑以及建筑三者关系的讨论为研究透明建筑的切入点,从透明建筑与其支撑结构整合的角度,总结当代透明建筑中透明与支撑的复合表现规律,解读透
学位
现今国内外的大型公共建筑,由于特别的建筑形式,常规传统的自然采光方式很难提供足够的室内照度,因此很多都采用人工照明的方式进行补充,造成了采光能源较高的现实问题。因此
城市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不断经历动态更新和传统积累。旧城社区便是城市发展至今的成果,与现代化的住区相比容纳了丰富而生动的生活场景。鹭江道社区所处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