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茅盾小说,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作品的人物及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意义方面,这些论述已经相当丰富,并且成果显著。这些成果一般认为茅盾小说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一对应的镜像式的反映,这些镜像也就是作家茅盾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对茅盾作品的分析常常会演变为对作家的价值立场的判断,评论者以自己的眼光对其做出或高或低的评判,结果难免把文学研究引上愈来愈狭窄的途径。虽然很多人认为茅盾小说极少具有形式价值,但偏重于形式分析的叙事学理论或许能开启我们的思维向度,可以使我们有机会深入理解表现于茅盾小说中的审美范式。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作为主要理论依据,主体部分共有三章,分别从叙事结构因素分析、“追求-幻灭”的叙事模式和叙事话语分析等方面展开对茅盾小说叙事结构的讨论。第一章首先对茅盾小说基本结构因素,如人物、故事、叙事线条等进行界定和讨论,以确定茅盾小说研究中的必要前提,并为后两章提供理论预设。无论是以茅盾为代表的五四文论家还是西方的叙事学家,讨论小说都把人物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叙事学家那里,一般意义上的“人物”已经成为“行动者”,后者更偏重于对故事结构的建构作用。故事有两个层面,一是它所描写的具有现实性特点的事件,相当于语言学中所谓的“所指”;一是这些事件经过作家剪裁加工后体现为特定文本的情节,相当于“能指”。茅盾小说不仅仅是所指,它也是一个由能指组成的自足的世界,这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众多故事进行抽象的重要前提。叙事线条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因素,茅盾数量众多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突出表现为叙事线索的扭曲和断裂,这使作品呈现“残缺”状态,其艺术感染力也大打折扣,造成读者审美期待心理的挫折效应。第二章从茅盾小说纷繁复杂的故事中抽象出“追求-幻灭”的叙事模式,用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展开对故事整体走向和作家深层创作心理的探讨。这种叙事模式在《蚀》、《虹》、《子夜》、《路》、《三人行》等茅盾的前、中期小说里比较明显,它表现为作家对人物充满激情的追求原动力和极为相似的失败命运的强烈叙述欲望。在论述中,把“追求-幻灭”主题故事分为四个前后相连的序列进行分析:追求者行动的开始;敌对力量的干扰和阻碍;追求者以多种方式寻求突破;追求行动归于幻灭。隐藏在每个具体故事之后的“追求-幻灭”情节结构方式体现了作者在主要人物的行动序列和作品的整体情绪色彩方面的安排,为我们解读茅盾小说的结构和潜在的语意符码提供了帮助。第三章重点分析茅盾小说的叙事话语特点和它的形成原因。叙事话语是一部(篇)小说得以呈现的载体,起着连接作品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作用,对茅盾作品的结构分析无法绕过对叙事话语的分析。属于叙事时间范畴的预叙和倒叙在茅盾小说里并不常用,《腐蚀》的“序”以及后来发现的《第一阶段的故事》的“楔子”都属于预叙,它们为理解茅盾的创作理念提供了帮助。场景、概要和省略的极端化使用使茅盾小说呈现不平衡状态,场景运用大多集中在人物身上,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单一场景”,这无疑阻碍了茅盾对社会、历史、文化作更为深入的探讨。全知视角在茅盾小说里最为常见,它与限知视角交替使用,并且有些作品出现了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是叙事语态的研究范围,茅盾小说里的叙述者将自己的主观判断投射到环境、事件的描写上,他的情感倾向、价值观以及对事件的看法常常是和人物视角粘着在一起的,这使客观事物更多地带有叙述主体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