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党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驱动力。改革和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取得令世界瞩目成就的两个关键法宝,从深圳经济特区到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创新驱动,中国一次又一次展现改革创新的奇迹,向世界彰显了通过改革走向开放,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倒逼深层次的改革,进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最初的打开国门到现在的全方面对标国际高标准,中国更加开放的经济进程正在加快推进,尤其是当下国际形势纷繁复杂,逆全球化思潮涌现,保护主义频繁显现以及全球经济贸易规则加速重构,不确定不稳定风险因素加剧,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成败关乎着中国如何进一步加大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探索和大胆突破,如何始终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顺应经济全球化,对标国际新经贸规则,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竞争新经验新优势。中国幅员辽阔,东部、中部、西部发展不平衡,长期经济发展东快西慢,导致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而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中占地面积最广的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回旋余地和地理空间,历来受到中央高度关注,处于畅通国民经济的重要节点,其发展将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进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因为如此,本文以“西部内陆自贸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为题,研究西部内陆自贸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西部内陆自贸区之间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西部内陆自贸区对地区经济增长是否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作用大小,亦能为解释我国设立内陆自贸区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在界定涉及的相关概念,明确相关理论基础,搭建相关理论框架做出理论分析后,分三个部分对自由贸易试验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采用全国70个大中城市市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所在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并测度其带动效应大小、持续时间及其空间溢出距离,进一步基于实证结果分析了目前西部内陆自贸区布局现状及由此引发的协同需求;其次,在协同视角下运用HCW法,分析并比较了西部的四川、重庆、陕西三个地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影响效果;再次,基于合成控制法构造处理组反事实状态,分析了内陆自贸区(四川)的设立对四川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内陆自贸区(四川)对四川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作用机制。具体地,论文主要从问题提出、基本事实、理论论证、实证检验和结论与政策建议五个板块,分八个章节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问题提出(第1章和第2章),包括导论、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两部分。主要阐述了为何研究、研究现状、研究什么以及如何研究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基本事实(第3章),基于发展意义、概况、历程与现状、取得成就以及存在问题五个方面对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后续论文从全国、地区、省域三个不同层面对自由贸易试验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提供历史背景和现实参考。第三部分为理论论证(第4章),旨在构建本论文的研究基础及研究框架。研究框架分为全国、地区、省域三个层面,首先从全国层面,通过初始条件、市场化改革两种途径,分析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其次,从地区层面,基于地区协同视角分析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最后,从省域层面,通过集聚效应与贸易效应两种途径,分析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从而形成本文理论研究框架。第四部分为实证检验(第5、6、7章),是本论文研究核心部分。在第二部分基本事实和第三部分理论论证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研究假设开展实证检验。研究主要结论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改变地区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集聚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途径带动其所在地区经济增长,带动年均GDP增速约2.29个百分点,考察期内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实施后持续4年都是显著的,对其周边250公里-400公里的范围内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对其周边250公里范围内地区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的负向虹吸效应,对距离超过400公里后的地区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的带动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现有西部内自贸区的布局现状。二是相较四川、重庆、陕西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带来的经济效应,对于不同的经济指标,该政策对四川、重庆、陕西地区的影响呈现明显差异。对重庆地区经济增速、进出口水平无实质影响。但对四川和陕西两地区在考察期内经济增速、进出口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陕西地区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三是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显著带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四川地区的实际GDP平均每季度多增加129.42亿元,季均溢出效应达到1.36%;进一步考察其作用机制发现,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促进四川地区的对外贸易方面。第五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第8章)。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梳理和总结全文主要研究结论,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并指明了今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研究方向。基于现有研究比照,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研究视角基于全国、地区、省域三个层面展开。基于全国层面实证检验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基于地区层面实证对比分析了四川、重庆、陕西三个内陆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基于省域层面实证分析了四川内陆自贸区促进四川地区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一是计量方法运用上的创新,本文实证检验部分分别采用了渐进双重差分法、回归合成控制法(HCW)、合成控制法等计量方法。二是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历史分析、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了西部内陆自贸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第三,研究内容的创新。一是基于集聚经济视角实证检验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并测度其带动效应大小、持续时间及其空间溢出距离,进一步分析了西部内陆自贸区的布局现状及内在协同要求,提出自由贸易试验区带动效应具有时空异质性特征,即距离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地区250公里以内的范围为其集聚阴影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其周边250公里至400公里这一范围内的区域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效应;超过400公里之后,其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再次呈现不显著性。为今后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创新及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二是基于协同视角实证对比分析了四川、重庆、陕西三个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填补对西部内陆自贸区比较研究领域的文献缺失。三是基于溢出效应视角实证分析了四川内陆自贸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经济影响,并试图进一步探索四川实施该政策对四川地区贸易、投资等不同经济指标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四川个案为今后各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是内陆自贸区的建设提供直接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