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g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股权激励被公司治理专家认为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有效激励措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开始于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越来越多。2006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权激励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但我国股权激励制度仍处于起步与试行阶段,与之相关的会计处理是一个前沿的研究课题,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晚、与国际惯例存在一些差距。2006年2月l5日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会计准则规范了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但《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规范还过于原则性,可操作性不强,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些差距,是会计实务界的一个难题。   随着股权激励业务的发展,将对会计准则提出新的要求,准则也应随着实务的发展而作出相应补充。本人拟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问题(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   本文先是回顾了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包括股权激励的发展现状、理论支持和具体的股权激励模式。然后,通过与西方有关股权激励会计处理准则规范的比较,在我国会计准则框架下全面介绍了股权激励会计处理,就中捷股份股权激励计划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一部分为股权激励会计准则的完善提出了建议,期望通过本文构建出股权激励会计的完整理论与方法体系。
其他文献
股利政策作为公司财务政策的三大内容之一,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股利政策从本质上讲,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其制定和实施关系到企业的
软体家具(包含沙发、软床)是家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居住环境必不可少的需求产品。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过去的10年中,家居建材行业随之快速发展。2008年国内家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直接转化为了人才的竞争。无论是已经在职场混迹已久的“老腊肉”,还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小鲜肉”,都已经面临或即将面临来自工作和家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创新”是企业的竞争法宝,企业管理者无不期望创新的成果能促进企业的绩效。创新已经不仅仅是研发人员的任务,全员都要协同参与创新。已有的研究表明,企业创新文化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于具体的影响机制分析得还不够。在实践中,企业如何建立协同创新文化,如何增强企业员工的信念,这些道路还不是很清晰,也限制了协同创新文化在企业创新管理中发挥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