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应用颈动脉斑块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查技术,观察并比较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和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两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ular disease,ICVD)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并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ICVD复发率、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其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影响,从而综合评价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比较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颈动脉斑块的探查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技术的优劣。方法:筛选并收集2015年7月-2016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ICVD患者,共68例,入组患者治疗前均通过头颅核磁共振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且均进行了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行超声造影检查前被检查者均无严重心肺疾病及其他造影禁忌证且签署超声造影知情同意书。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应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3例,B组35例,A组治疗采用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1/日、普罗布考片0.25g早、晚餐时服用2/日)及其他ICVD的常规治疗,B组治疗采用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1/日)及其他ICVD的常规治疗。4个月后对A、B两组病例复查颈动脉超声造影并进行随访记录,观察并对比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变化、NIHSS评分的变化以及ICVD的复发率。收集治疗前A、B两组患者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图像,对比并分析总结两种检查方法的特点。结果:1斑块稳定性比较经治疗4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等级好转情况,A、B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等级均显著好转,与B组相比,A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等级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NIHSS评分比较经4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变化情况,A、B两组NIHSS评分水平均显著降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ICVD复发率比较治疗4个月后,A组30例患者中有1例复发;B组30例患者中有5例复发;A、B两组患者ICVD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较B组患者的ICVD复发率低。4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对比在入组的60例患者中,存在8例患者超声造影证实斑块分级仅为Ⅰ级但常规超声提示为低回声;5例患者超声造影证实斑块分级为Ⅲ-Ⅳ级但常规超声提示高回声;4例患者的超声造影图像显示出常规超声未能清晰探及的位于颈内动脉外侧壁的斑块。结论:对于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稳定颈动脉斑块、改善临床症状及其生活自理能力和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方面,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颈动脉超声造影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在发现颈动脉外侧壁斑块、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方面优于常规超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