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学生中的偏差行为、暴力犯罪或者自杀自伤事件不断发生。大学生要走出这种困境,高校就要加强生命价值教育,要帮助大学生超越自身的有限性,通过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注重自己的人生体验,以创造性活动赋予生命以无限意义。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 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生命的特征
大学生作为社会生命,具有一个不断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的过程。因为人总是不断审视着过去与现在,并向着未来前进的,所以,大学生的生命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有限意味着人的生命最终都会走向死亡。鉴于此,大学生也应当珍惜这有限的生命存在,应当思考如何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活出人生的意义来,实现生命的价值。(2)生命的无限可能性。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生命历程没有一个准确完整的期限,所以人永远是可能性的存在。此外,生命的本质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建构中,永远指向未来开放的可能性。(3)生命的独特性。社会是由每一个不同的个体组成的。每一个个体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是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尼采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风格。这就是说,具有独特风格的个体的存在本身就是它自己的证明。而个体生命的这种独特性是它自己存在的理由和根据。(4)生命的超越性。哲学家弗洛母说:“人只有实现自己的个性,才能正视整个人类普遍的经验。人一生的任务恰恰是既要实现自己的个性,同时又要超越自己的个性,达到普遍的经验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任务”。111人就是不断地超越以前的自我和现在的环境,从而走向更加完善的自我和更加开放的环境。(5)生命的主体间性。个体作为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目的,个体生命的共在性,要求生命个体间不是排他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超出主客体关系,构成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模式。
二 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
纵观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观点:(1)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要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三是其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热爱人生、珍视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和人生智慧,为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奠定基础。(2)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能够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3)程红艳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是教育应该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类生命”。她还把“类生命”看作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加以论述。(4)王北生认为,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与生存能力教育、生活态度与健全人格教育、理想信仰与真善美教育、科学艺术与创新精神教育。以上四种观点,都强调生命教育要在个体生命自然、生理的基础上,要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 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与生命价值教育的目标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能够了解自己、可以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并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命价值教育是要根据人的生命本质及发展规律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制定教育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两者是统一且相互促进的,因为:(1)生命价值教育能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从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中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是在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落实。生命价值教育提示我们全面发展教育应该包括让学生了解死亡、直面死亡,从而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2)生命价值教育是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重要途径。生命价值教育要涉及人为什么活着、将往何处去等生命意义或生死终极问题的探讨,这也正是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生命价值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通过生命价值教育,使大学生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和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大学生追求生命价值、绽放生命光彩。由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具体表现为:(1)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珍爱生命。珍爱生命目标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是人存在的基础,丧失了生命,一切目标、理想的没有意义。在整个教育历程中使大学生体会到身为“人”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问题,认识自己,善待他人,珍惜生命;(2)第二层目标是增进大学生规划人生。规划人生目标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不虚度光阴,不荒废人生。在整个教育历程中,使大学生能更进一步建构未来生命的发展前景,从个人的“学习”、“人际”、“职业”等层面,设定明确努力的方向,彩绘亮丽人生;(3)最高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实现自我目标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发挥生命最大的潜能。在整个教育历程中,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适时确立自己奋斗的具体方向,合理建构自己的理想,并努力做到使现实与理想吻合,在生命不断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能够累积无数的“理想与现实吻合”之自我实现,实现生命的辉煌。
四 坚持统筹兼顾,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方位拓展生命价值教育的途径
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生命知识、生命意义、人际关系、生涯规划和死亡教育等基本问题,这些内容不仅要让它成为大学里的常识课程,而且要让它成为一种终身教育课程。所以,要让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应该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全方位拓宽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途径,如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生命价值教育的人文教育理念;开设多门与生命价值教育有关的素质教育课程;加强生命价值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合力,等。
在此,笔者想特别强调的是:(1)高校应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两种生命相互激发和谐共生,让生命价值教育无 时不有。在高校中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文明的心理环境。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应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要在繁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更多地走近大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理解、激励和信任,并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做他们心灵的导航人。教师对学生付出关心、爱心和信心的同时,必然促使教师自身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生涯的价值,更积极地探讨教育策略,获得教育的成就感,在学生的影响下永葆生命的青春。教师把生命的真情、真切感带给学生,学生把生命的真诚、真实感带给教师。教师触动学生,学生触动教师,良好共融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两种生命的相互激荡与和谐共生。它不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会促进教师心理的完善与发展,同时也是文明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2)高校要科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让生命价值教育无处不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良好的环境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品德、性情、修养、情感、情操,乃至整个精神境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交流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环境、氛围、校风、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及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创新的累积。高校要走出校园文化建设“重摆设、轻教育;重口号、轻载体;重共性、轻个性;重标新、轻挖掘”的误区,科学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既启传历史文化、又承接时代特色的学校精神,形成自己的特色,为生命价值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好的“学校精神”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个校园人时刻感受到集体日趋巩固和发展。好的“学校精神”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同时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有效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学校精神”的最高境界是爱。爱自己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他人才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才会有相互关心、相互沟通的理解;爱学校才会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会有团结互助、民主和谐的氛围。年轻学子在高校校园中凸显生命的灵动,从而也会使高校焕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
一 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生命的特征
大学生作为社会生命,具有一个不断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的过程。因为人总是不断审视着过去与现在,并向着未来前进的,所以,大学生的生命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有限意味着人的生命最终都会走向死亡。鉴于此,大学生也应当珍惜这有限的生命存在,应当思考如何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活出人生的意义来,实现生命的价值。(2)生命的无限可能性。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生命历程没有一个准确完整的期限,所以人永远是可能性的存在。此外,生命的本质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建构中,永远指向未来开放的可能性。(3)生命的独特性。社会是由每一个不同的个体组成的。每一个个体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是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尼采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风格。这就是说,具有独特风格的个体的存在本身就是它自己的证明。而个体生命的这种独特性是它自己存在的理由和根据。(4)生命的超越性。哲学家弗洛母说:“人只有实现自己的个性,才能正视整个人类普遍的经验。人一生的任务恰恰是既要实现自己的个性,同时又要超越自己的个性,达到普遍的经验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任务”。111人就是不断地超越以前的自我和现在的环境,从而走向更加完善的自我和更加开放的环境。(5)生命的主体间性。个体作为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目的,个体生命的共在性,要求生命个体间不是排他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超出主客体关系,构成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模式。
二 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
纵观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观点:(1)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要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三是其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热爱人生、珍视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和人生智慧,为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奠定基础。(2)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能够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3)程红艳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是教育应该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类生命”。她还把“类生命”看作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加以论述。(4)王北生认为,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与生存能力教育、生活态度与健全人格教育、理想信仰与真善美教育、科学艺术与创新精神教育。以上四种观点,都强调生命教育要在个体生命自然、生理的基础上,要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 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与生命价值教育的目标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能够了解自己、可以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并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命价值教育是要根据人的生命本质及发展规律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制定教育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两者是统一且相互促进的,因为:(1)生命价值教育能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从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中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是在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落实。生命价值教育提示我们全面发展教育应该包括让学生了解死亡、直面死亡,从而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2)生命价值教育是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重要途径。生命价值教育要涉及人为什么活着、将往何处去等生命意义或生死终极问题的探讨,这也正是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生命价值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通过生命价值教育,使大学生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和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大学生追求生命价值、绽放生命光彩。由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具体表现为:(1)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珍爱生命。珍爱生命目标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是人存在的基础,丧失了生命,一切目标、理想的没有意义。在整个教育历程中使大学生体会到身为“人”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问题,认识自己,善待他人,珍惜生命;(2)第二层目标是增进大学生规划人生。规划人生目标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不虚度光阴,不荒废人生。在整个教育历程中,使大学生能更进一步建构未来生命的发展前景,从个人的“学习”、“人际”、“职业”等层面,设定明确努力的方向,彩绘亮丽人生;(3)最高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实现自我目标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发挥生命最大的潜能。在整个教育历程中,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适时确立自己奋斗的具体方向,合理建构自己的理想,并努力做到使现实与理想吻合,在生命不断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能够累积无数的“理想与现实吻合”之自我实现,实现生命的辉煌。
四 坚持统筹兼顾,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方位拓展生命价值教育的途径
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生命知识、生命意义、人际关系、生涯规划和死亡教育等基本问题,这些内容不仅要让它成为大学里的常识课程,而且要让它成为一种终身教育课程。所以,要让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应该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全方位拓宽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途径,如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生命价值教育的人文教育理念;开设多门与生命价值教育有关的素质教育课程;加强生命价值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合力,等。
在此,笔者想特别强调的是:(1)高校应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两种生命相互激发和谐共生,让生命价值教育无 时不有。在高校中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文明的心理环境。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应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要在繁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更多地走近大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理解、激励和信任,并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做他们心灵的导航人。教师对学生付出关心、爱心和信心的同时,必然促使教师自身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生涯的价值,更积极地探讨教育策略,获得教育的成就感,在学生的影响下永葆生命的青春。教师把生命的真情、真切感带给学生,学生把生命的真诚、真实感带给教师。教师触动学生,学生触动教师,良好共融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两种生命的相互激荡与和谐共生。它不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会促进教师心理的完善与发展,同时也是文明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2)高校要科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让生命价值教育无处不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良好的环境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品德、性情、修养、情感、情操,乃至整个精神境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交流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环境、氛围、校风、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及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创新的累积。高校要走出校园文化建设“重摆设、轻教育;重口号、轻载体;重共性、轻个性;重标新、轻挖掘”的误区,科学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既启传历史文化、又承接时代特色的学校精神,形成自己的特色,为生命价值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好的“学校精神”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个校园人时刻感受到集体日趋巩固和发展。好的“学校精神”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同时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有效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学校精神”的最高境界是爱。爱自己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他人才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才会有相互关心、相互沟通的理解;爱学校才会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会有团结互助、民主和谐的氛围。年轻学子在高校校园中凸显生命的灵动,从而也会使高校焕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