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射击精度是考核评估火炮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随着火炮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现代战争对火炮射击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精度形成机理成为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弹丸定心部与身管接触碰撞对弹丸在膛内的运动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严重影响弹丸出炮口状态,最终直接影响了射击精度,因此,研究弹丸定心部和身管接触碰撞过程,揭示其运动特性及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但是,弹丸在膛内运动过程伴随着高温、高压、高速、高过载,力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射击精度是考核评估火炮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随着火炮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现代战争对火炮射击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精度形成机理成为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弹丸定心部与身管接触碰撞对弹丸在膛内的运动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严重影响弹丸出炮口状态,最终直接影响了射击精度,因此,研究弹丸定心部和身管接触碰撞过程,揭示其运动特性及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但是,弹丸在膛内运动过程伴随着高温、高压、高速、高过载,力学响应涉及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边界条件非线性,目前通过理论分析、仿真计算以及实验测试尚不能较好的预测接触碰撞过程。基于此,开展弹丸定心部和身管接触碰撞模拟实验测试方法研究,为描述接触碰撞参数变化,反演弹丸在膛内的运动规律,进而调控弹丸的炮口状态提供基础。本论文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膛内接触碰撞区域进行分析,从适用性的角度选择较优的接触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弹性基础模型对Lankarani-Nikravesh接触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法向混合解析接触力模型,并将该模型预测的接触力与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对,验证了该模型在本论文中的适用性。根据模拟实验的目的和要求,结合模拟实验参数设计和碰撞发生方式分析,形成了弹丸定心部与身管接触碰撞的模拟实验简化方法。(2)针对身管与定心部的异形面接触碰撞过程中,载荷作用时间短、测试环境导致信噪比低,仅采用测量接触力和穿透量的方法难以准确计算接触力模型中的动力学参数,建立了大脉冲力、小位移量的同步测量及联合分析方法。利用开-关电路测量接触分离时间,建立了穿透量求解时的标准“零点”;建立了基于多传感器阵列的穿透量解耦方法,从实测的位移信号中分离出振动干扰信号,提高了穿透量的测量精度;建立了测力平台附加质量-响应频率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大脉冲力的高频响应输出。(3)接触力、穿透量和动力学参数的量级可能相差1010以上,常规的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动力学参数辨识模型对初值依赖性较高,结果容易收敛到局部最优解,导致动力学参数的辨识精度急剧降低,提出了一种修正初值阈的动力学参数稳健辨识方法。根据实测数据,建立了接触时间与碰撞速度的方程,求解出该条件下的接触刚度系数、阻尼因子和碰撞指数的范围以及最优值,将该值作为线性化参数辨识中的初值阈,有效缩小动力学参数辨识模型寻优的范围,改进了初值对动力学参数辨识结果的影响。应用修正初值阈的动力学参数稳健辨识方法时需要大量实测数据,用来建立接触时间与碰撞速度方程,缩小动力学参数求解的区间,以提高辨识精度,但相对应的降低了该动力学参数辨识模型的适用范围。为此通过反复迭代优化基于粒子群的动力学参数辨识模型的权重因子,建立了基于线性递减权重粒子群的参数辨识方法,优化后的权重提高了模型全局搜索及局部寻优的能力,理论初值阈下迭代的结果满足辨识精度要求,对初值依赖程度更低,适用范围更广。(4)针对碰撞过程实验数据获取条件一致性和碰撞体姿态稳定性要求,建立了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碰撞体碰撞姿态控制方法;应用解耦模型和“零点”修正方法,减小了摆杆转动和接触时刻对穿透量测量的影响,并基于线性递减权重粒子群的参数辨识方法,利用修正后的接触力、穿透量对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辨识,求解得到的接触力辨识值与实验值对比,辨识的接触力峰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在3%以内,模拟实验获得的动力学参数可用于表征弹丸与身管接触碰撞特性,为描述接触碰撞过程,揭示运动规律,进而调控弹丸的炮口状态提供基础。
其他文献
反应堆压力容器(Reactor Pressure Vessel,RPV)钢是保证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屏障之一,研究合金元素在辐照过程中的行为对发展新一代RPV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简单的三元合金Fe-Ni-Si为研究对象,利用纳米压痕技术、三维原子探针技术(APT)、透射电镜(TEM),系统地研究了离子辐照条件下,辐照温度(RT、250℃、350℃)以及辐照剂量(0.1 dpa、0.6
毫米波由于其较宽的带宽、较高的空间分辨力、较小的尺寸易于小型化以及较强的穿透能力可全天候工作等优点,在通信、遥感、雷达和射电天文等领域有着大量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等现代毫米波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通信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具有高增益、宽带、低剖面、多波束和高效率等性能的天线,成为了新一代移动通信的研究热点。毫米波技术虽然在现代通信系统中拥有极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大气衰减和吸收的影响,其
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的形状和几何参数可以确定发动机燃气生成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而决定发动机的工作压强和推力随时间的变化,所以装药设计是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装药设计过程中隐含着大量经验知识,传统设计方法通过方案比较、论证来实现设计知识的重用,对设计人员的经验要求高且效率低。本文围绕构造专家系统的关键技术,结合固体火箭装药设计的基本理论,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引入到装药设计专家系统中,对其知
图像融合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综合了传感器、图像处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理论的交叉研究领域。Pohl等人对图像融合定义如下:图像融合就是通过一种特定算法将两幅或多幅图像融合成一幅新图像。利用多传感器信息之间的冗余性和互补性,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将多个传感器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获取的关于某个场景的序列图像信息加以综合,从而生成一幅新的对该场景描述更为全面、更精确的图像。例如,在医学领域,图像融
微生物多糖复杂的化学结构赋予了其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糖、保湿和抗凝活性等。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菌株ZX1905制备新型胞外多糖的工艺,分析了该多糖的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多糖合成的相关基因,探索了该多糖的生物活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ZX1905菌株胞外多糖的制备和结构鉴定。ZX1905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通过16S r DNA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属于类芽孢杆
由于其诱人的应用前景,人脸年龄合成研究吸引了一批研究员的注意。如何保持与年龄无关特征不变、仅改变人脸的年龄属性,一直是人脸年龄合成中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研究员们尝试选择生成式对抗网络作为生成模型,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些方法能够合成逼真的、具有特殊老化效果的图像,但是它们的模型还存在着一些缺点。这些方法通常会使用自编码风格的生成器,而这种结构的生成器可能会限制模型的年龄编辑能力。一方面
逐渐恶化的环境问题及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发展绿色高效的能量储存器件迫在眉睫。在众多能量储存器件中,水系钠离子电池因其具有较高的理论能量密度、低成本以及高安全性在电化学储能领域被广泛研究。然而,水系钠离子电池较低的电压窗口并且与有机系电解质相比水系电解质较低的能量密度进一步限制了水系钠离子电池更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高性能的电极材料是提高水系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单斜相VO2(B)独特的层状结构
本文以某大直径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工程应用为研究背景,对发动机进行地面直连试验研究与数值仿真,进而对弹体-进气道-补燃室一体化流场的过渡态过程进行非稳态数值分析,探讨发动机补燃室两相燃烧流场特性等问题,为该型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在导弹上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1)本文根据某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飞行工况,对发动机进行地面直连试验,对进气道总压总温以及补燃室内部近壁面压力温度等信号进行测量,收集发动机内
随着便携式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使用这些设备拍摄视频来记录日常生活。然而,在拍摄的过程中,当所拍摄的物体处于高速运动的状态或者拍摄设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抖动,这就会导致视频出现模糊,影响人们对视频内容的理解。因此,为了恢复降质视频中丢失的信息,本文提出了两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视频去模糊方法,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清晰样本特征引导的视频去模糊方法。提出了一种利用清晰样本特征来解决视频去
本文主要通过旋转加速喷丸(RASP)和锻打+轧制+退火两种塑性变形工艺对2205及2507双相不锈钢进行了塑性变形处理,通过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双相不锈钢在不同塑性变形工艺中的物相变化、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演变,主要有以下结论:(1)经RASP处理后,2205双相不锈钢表面发生剧烈塑性变形,粗糙度显著增大,在材料表面引入梯度纳米结构,表层晶粒细化效果明显,最表层是超细晶,随着深度的增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