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流浪乞讨肇事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第十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mking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又称为无家可归精神病患者,是指流落街头、没有固定住所、无法和亲属取得联系的精神病特殊人群,由于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缺乏家庭及社会应有的支持,缺乏有效的家庭干预,造成病人长期流浪.发病时患者常常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对行为的控制力,在各种精神病理症状影响和支配下随时可能发生各种不可预测的暴力行为,上海市青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担负着青浦区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收治任务,故本课题试图探讨青浦区流浪乞讨肇事精神病患者的风险度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中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市青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基线评估一般资料,分别在入院时、4周及8周末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及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表评估精神症状及安全风险.结果 1.流浪乞讨肇事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高风险高达81.4%,以冲动伤人为主;2.流浪乞讨肇事精神病患者以家庭监护情况差,规范治疗少,文化程度低,男性为主,其中精神分裂症者居多,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占一定的比例,肇事行为大多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其中以被害妄想、言语性幻听为主;3.经住院规范治疗后,流浪乞讨肇事精神病患者PANSS分、外显攻击行为分、风险评估分(行为异常、情绪情感、幻觉妄想症状)均有明显的降低,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1.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肇事风险高.2.患者肇事风险与其精神症状、有无规范治疗和家庭监护情况有关,应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监护和管理,促进患者康复,维护社会安定.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远程认知行为治疗(CBT-I)对高血压共病性失眠的疗效研究.方法 收集符合JNC-8高血压诊断标准和DSM-5失眠诊断标准的高血压共病性失眠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远程CBTI治疗组(n =53)和常规高血压治疗组(n =53)进行8周的治疗,观察8周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下降幅度、睡眠参数及焦虑抑郁状态水平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后资料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
会议
目的 到2050年,世界将有15亿多65岁及以上老年人,脑卒中也将随之悄然来临。在缺血性卒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中,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发挥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在正常个体中,由于血脑屏障(BBB)的存在,通常在循环中检测不到大量脑源性生物标志物。然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BBB被破坏,脑源性生物标志物释放到循环中,从而为缺血性卒中血液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管理提供了很多新的窗口。本文就生物标志物在缺血性
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目前对于AD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除了药物治疗外,近年来行为干预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热点。除了年龄和遗传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有较强的相关性以外,生活方式及习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约1/3的AD病例与7种潜在可变风险因素有关,包括糖尿病、中年高血压、中年肥胖、缺乏身体锻炼、抑郁、抽烟和低教育程度,其中根据
会议
目的 研究运动、社交识别联合康复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学的改善作用,及对MAP-2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配合联合康复治疗组.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给予跑台+社交+娱乐训练.跑台运动隔日1次,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单笼饲养,隔日用隔离笼放人1只从未接触过的Wistar同种大鼠(刺激鼠),每周3次,每次15分钟,每次均更换新的刺激
目的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其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因此早期诊断对帕金森病病人早期治疗和早期干预起着重要作用。近期有研究发现,在病人出现经典运动症状前可能会出现一些前驱期症状如嗅觉障碍、快速动眼期睡眠障碍、便秘、抑郁、视觉变化、其他自主神经障碍、细微的认知改变及神经心理障碍等。此外,还有研究
会议
目的 探讨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对双相障碍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双相障碍患者43例(患者组)行MECT治疗6周,同时选取健康人群4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患者组在治疗前、治疗6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严重程度(CGI-S)评估患者的疗效.并对两组外周血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
目的 有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起着重大作用,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补体因子H(CFH)在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中起到关键的负反馈调节作用.目前研究已经证实CFH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抑郁症有关,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之间有部分症状重叠,比如快感缺失、情绪低落、认知缺损等.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与CFH基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本文选取了CFH基因rs800292、rs10
目的 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最主要最有效方式,但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大,大约50%患者无法达到完全缓解.至今,临床仍无确切抗抑郁药物反应预测指标,治疗药物的选择及治疗方案无确切依据可寻.研究表明,5-羟色胺受体与抑郁发病机制及抗抑郁药物治疗均有密切联系,而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对其表达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拟从基因表观遗传及环境因素角度探索5-羟色胺受体1A/1B DNA甲基化及其与环境因素相互作
目的 构建慢性失眠症药物-认知行为序贯治疗网络化管理模式,探讨该模式应用于慢性失眠症开展药物-认知行为治疗患者的管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慢性失眠症采用药物-认知行为序贯治疗患者共160例,将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网络化管理组)与对照组(传统面对面管理组)各80例.药物-认知行为序贯治疗方法:①药物治疗:口服唑吡坦4周,逐
会议
目的 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着认知功能损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认知加工的突触重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影响着神经元的分化、轴突生长和神经元生存等神经发育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DNF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SCZ的发病机制并能够影响人类认知功能的某些方面.本文旨在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BDNF基因多态性与SCZ及其认知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