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设计:双盲、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伴终板Modic改变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患者在使用不同类型注射液进行椎间盘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评判采用适当的注射液对伴不同类型终板Modic改变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进行盘内注射的潜在治疗价值。研究背景:尽管仍存在一些争论,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在核磁共振图像上的终板Modic变化与慢性盘源性腰痛的相关性相当高(尤其是ModicⅠ型变化者);同时少量的采用椎间盘内激素注射来治疗伴或不伴Modic变化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方法:将经椎间盘造影术后证实有单节段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患者按核磁共振图像上的终板Modic变化分为以ModicⅠ型变化为主者(包括ModicⅠ型及以ModicⅠ型为主的混和Ⅰ/Ⅱ型)和以ModicⅡ型变化为主者(包括ModicⅡ型及以ModicⅡ型为主的混和Ⅱ/Ⅰ型)二种情况,采用椎间盘内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共分为三组:(1)A组(对照组):盘内注射液体为生理盐水3ml;(2)B组(治疗组):盘内注射液体为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3ml;(3)C组(治疗组):盘内注射液体为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1ml+松梅乐鹿瓜多肽注射液2m1。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 10分法)和Oswestry伤残指数(2.0版)(ODI)进行疼痛和功能评分,使用t检验比较各组在盘内注射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疗效差异。研究结果:本组共60例病人,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1.6岁(26~58岁)。A-modicⅠ,A-modicⅡ;B-modicⅠ,B-modicⅡ;C-modicⅠ,C-modicⅡ各小组均为10例。各小组术前的VAS及Oswestry评分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和C组的VAS及Oswestry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评分,也优于对照组(A组)的同时期评分,但B、C二组在各自的3个月与6个月评分做自身前后的相互比较时却无显著性差异;B、C二组间在各个时间点上的VAS及Oswestry评分也无差异,不同modic变化的类型与各组在各个时间点上的VAS及Oswestry评分间无相关性。结论:椎间盘内介入治疗可在术后的3~6个月内减轻盘源性腰痛的程度并改善Oswestry伤残指数功能评分值;伴终板ModicⅠ型者的术后疗效与Ⅱ型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激素是盘内注射镇痛的主要因素,但协同应用松梅乐鹿瓜多肽注射液可在减少激素用量的情况下维持有效的镇痛效应和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