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与过度诠释一一兼论哲学诠释学与实用主义诠释学异同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伽达默尔反对历史主义的诠释观与罗蒂反对本质主义的诠释观之间存在一些表面的相似性,它们都否定了文本原意的存在,认为我们对文本的使用会增加文本的意义。但是,在表面的相似性背后有着关键性的区别,这些关键性的区别使得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在反对文本原意的时候,不会像罗蒂实用主义诠释学那样陷入相对主义。也就是说,虽然诠释都有一个过度亦即超出原有文本视域的过程,但是,对伽达默尔而言,这并不意味着诠释与过度诠释之间没有区别。根据伽达默尔的论述,可以看出,判断诠释之好坏有如下三个指标:文本的整体性原则,对话的他者性原则与效果历史的时间性原则。根据这三个原则,可以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思想中区分出误解、了解和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诠释。而这些区分则是实用主义诠释学无法给出的。
其他文献
后来台湾学者赖贤宗教授在西方诠释学的影响下,撰写了《佛教诠释学》一书,而我自己也曾写过此类的着作,叫《“心悟转法华”——智颈“法华诠释学”研究》。无论是拙作还是赖教授的大作,都是所谓的学术着作,主要是探讨佛教解释之理论的,因而读起来颇为佶屈聱牙,对于佛教教化无甚意义(这也许是所有佛教学术着作的共同特点),虽然内中不乏古代高僧大德解释佛经或佛教思想的具体案例,但由于时空大挪移,它们对于今人来说也都有
伽达默尔的“历史性的解释学”以艺术作品的理解作为其典范,由此切入点而进入到对效果历史的理解,这是“历史性的解释学”的核心和重点,最后以理解的语言性作为归宿,建立了真正具有普遍性的解释学,由此而构建了“历史性的解释学”整个体系。伽达默尔的“历史性的解释学”是海德格尔所揭示的“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与哲学的解释学相结合的最重大成果,又是在存在论一生存论上对精神科学解释学的全面构建,从而在存在论一生存论上
以利科对记忆、遗忘和想象的沉思为主要基础,粗略地测量了生活世界的内容面向所覆盖的辽阔领域,这是胡塞尔通过发生现象学发现和初步勘测过,但却未来得及深入耕耘的领域。当以作为内容面向的生活世界为视角来重新理解利科这些思考时,不难把它们都看作是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进一步发展。借此,就能把利科的历史存在论解释学、遗忘存在论解释学和彼在存在论解释学统贯起来,以构成对人类生存的解释学处境、对生活世界的超越论
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的现象学反思是现象学者,特别是汉语现象学者未来的的职责和任务。本文将主要聚焦于其中的一个问题,即有关冥思沉定或寂静意识的问题。将首先概述耿宁对冥思沉定或寂静意识问题的描画并分析他的问题意识,继而回到阳明学(阳明后学)以及儒家思想的语境中检讨耿宁的“现象学的阳明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去面对耿宁所提出来的“阳明学的现象学”问题。
作为商品交换的艺术作品所形成的商业价值对于艺术作品来讲并不是一种本源的价值。商品价值是从属于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而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又是来源于艺术作品中所储存的精神能量。可以看出,某些艺术作品具有一种能力:它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人们的思索,正是依据于这一价值,艺术作品才有可能被一次次重新传播,构成为商品。作为商品的艺术本质上来源于这一艺术作品中所储存的精神能量。艺术生产的精神能量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贯穿了整个哲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对此问题的探究也构成了哲学的核心使命.正因如此,哲学史上有关人的思考可以说是林林总总,且层出不穷;不夸张地说,有多少位哲学家,甚至就会有多少种有关"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不论是相近还是去远,都构成了"人"这个同一性概念的差异化的不同侧面.可以从现象出发,对人的本质做出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一般性描述:人就是与世界和他
作为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斯宾诺莎(Benedict De Spinoza, 1632-1677)的一生虽然比较短暂,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却十分丰富.相比较而言,以往人们关注更多地是其独特的本体论、认识论,而对他的其他理论,比如在《神学政治论》一书中系统阐述的宗教批判理论则重视不够.对此,英国哲学史家莱昂·罗斯(Leon Roth)明确指出了自己的如下主张:"我们务必不要忘记,在整整1
作为对新批评的革命,神话-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原型概念的引入,让文学形式的概念得到了丰富和扩展,文学批评由对单个作品的关心扩展到对整个文学的关心。在对整个文学的关注过程中,文学得以重新思考其与社会的联系问题,而这一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含的。弗莱认为,为了发展一种真正的诗学,第一步“必须识别并摒弃毫无意义的批评,即不再以一种无助于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方式去谈论文学”。弗莱的理论意在“修复创作与知识,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这是因为它提出了很多“离经叛道”的观点,如无意识、本我、原欲等等,而无意识理论似乎就是与现象学的意识理论直接对立的。”根据现象学的直观原则,意识必然是可以被直接把握的、在每一个阶段上都能被意识到的存在,而基于推导出来的东西之上的无意识分析是不可能的。利科不是在现象学的直观原则之上来考察精神分析理论的,而是基于他所谓的反思原则——一种间接把握的方法
伽达默尔着重提到了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他认为埃斯库罗斯是经验本质的重要见证人,是他发现了这样一个公式:通过受苦而学习。在伽达默尔看来,这一公式表现了经验的内在历史性的形而上学意义。因为人类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苦难遭遇来吸取普遍性的教训,从而领悟人类历史经验的普遍规律——人自身的有限性。伽达默尔指出:”人应当通过受苦而学习的东西,不是这个或那个特殊的东西,而是对人类存在界限的洞见,对人类与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