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中确认无效判决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以出台司法解释的形式,初步将确认无效判决制度引入至我国的司法实践中。2015年,通过修订《行政诉讼法》将确认无效之诉的适用对象进一步明确,并且将确认无效判决的适用场景进行了初步构造。自此,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以出台司法解释的形式,初步将确认无效判决制度引入至我国的司法实践中。2015年,通过修订《行政诉讼法》将确认无效之诉的适用对象进一步明确,并且将确认无效判决的适用场景进行了初步构造。自此,确认无效判决成为了行政诉讼判决制度体系中的一部分,与其它判决模式,共同组成了我国的行政诉讼判决制度体系。此举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进一步完善、充实了行政诉讼判决制度体系,更是回应了司法审判实践的需要。确认无效判决在我国的行政判决模式中是“最年轻”的判决模式之一,在审判实践中遇到了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判断行政行为无效的标准“重大且明显违法”的理解不一问题、确认无效之诉中原被告举证责任分配不清的问题、行政诉讼中几种判决如何转换的问题、确认无效之诉中原告如何获得救济的问题。关于“重大且明显违法”的理解问题。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明确列出了三种行政行为无效的一般情形。各地法院对已经明确列出的三种无效情形有不同理解。即便是类似案件事实,甚至是同一案件事实,各地法院都会有理解上的偏差,更别说对兜底条款的理解了。首先,对行政行为的效力和违法等级进行划分,方便法院进行更好地归类和裁判,对行政行为的违法性和效力性做出更精准地判断。其次,完善法官对“重大且明显违法”的价值判断体系。同时,法官可以用第三视角的方法,做出判断,以避免不同法官因各类主观因素做出不一致或完全相反的判断。关于确认无效之诉中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我国的证明责任制度尚不完善,特别是在我国的确认无效之诉中,当事人往往因举证责任分配不明确,让自己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法律的及时保护。建议在立法上明确规定谁来证明行政行为合法,谁来证明行政行为无效,以使举证责任分工明确,促使原被告双方,根据起诉之前掌握到的证据,对案件结果有更加明确的心理预期,谨慎提起诉讼或在履职过程中严格依法履职。关于行政诉讼中判决模式的转换问题。它的本质是法院如何尽量保证“诉判一致”,最常见的问题是在撤销判决和确认无效判决之间的转换问题。若法院认为该行政行为没有达到无效的程度,审理个案的法官应根据审理案件具体的庭审情况,让原告了解、知晓案件的庭审走向、诉讼风险等,充分尊重原告是否变更诉讼请求的意见,不能未经释明就直接驳回起诉。关于确认无效之诉中原告的救济问题。它的本质是司法实践中,原告提起确认无效之诉时,有些法院对法条存在理解偏差的情况,不允许原告在提起确认无效之诉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而是要求分列两案来审理。建议立法机关尽快立法或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这一问题,而不是任由个别法院对司法解释理解的偏差,让原告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高效地救济。
研究文殊兰中弱碱性生物碱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并筛选出敏感细胞株,观察凋亡形态;MCF-7细胞株、SMMC7721细胞株、SGC7901细胞株、HepG-2细胞株,MTT溶液,DMSO,Hoechst 33258等
<正>新形势下基层检察工作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检察保密(以下简称"检密")工作也不例外,笔者从事多年基层检密工作,拟从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展开讨论,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供大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夏跨文化交际的兴起和深入。汉语中涌现出大量的外来词。本文从广义的角度对外来词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最后总蛄出规范使用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技术也随之风动。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也受到了广泛应用,积极的提高了各个行业的效率,尤其是广播电视行业。近来,数字技术被大量运用,特别是在我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许多院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满足人才需求,然而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对接不顺畅的现象。针对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
土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确定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素质状况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性,尤其不同年龄、政治面貌、学历、专业职称、教龄,以及不同类别院校的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硬盘为介质的数字化存储成为企业和个人主要信息存储方式,数据存储安全的问题也因此成为信息安全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使用加密硬盘作为存储介质,是
摘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解决个人基本信息保存和在关键时刻提供重要信息为社会实践内容如何科学记录的一种方式,也同样是人力资源管理所必要的程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人事制度不断的在探索中寻求着改革之路,众所周知的在技术创新的大环境下,档案的管理过程也应有相应的改进,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各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小问题,要想社会进步就要对档案的管理有必要的改良,同时在档案管理中存在
文化产业是包含多种子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同样文化产业政策也是由多种具体的行业性政策和宏观的综合性政策组成的。综合性政策作为各行业政策的元政策在宏观上统摄、规范着各行业政策的发展。因此,研究综合性文化产业政策有助于把握文化产业各行业政策制定的规律和出发点。中央综合性文化产业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制定实施的旨在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达到协调全国文化产业活动,规范文化产业发展,捍卫“文化”
我沉睡千年,在你一瞥的刹那苏醒。  清醒如幻觉,犹如篆刃于花尖舞弄凌迟。  如若,苏醒的玫瑰,  可以,灼热你冰冷的胸膛。  亲爱的,给我这一秒,  然后,我再步入睡了千年的墓穴。  听风寥落,一场又一场。  在自己的博客上随意敲下这些句子,这是她给某杂志写的小说稿中的一段小字,一个闲散的下午也随着这段文字的终结划下一个干脆的句号。然后,她起身,准备煲一盅清淡的汤。  这两年,身处繁华大都市的她越
【摘要】适应素质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教师的终身学习成为必然,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有多重途径,其中最关键最有效的一种形式就是教学反思,坚持不懈的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业务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并无例外。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并无例外。  
期刊
摘要:本文提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分支培养模式,以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信管专业为例分析了该培养模式实施的可行性,从分支培养的方向设置、师资要求、课程设置、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提出了分支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校信管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分支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从国内外的现实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优势日益凸
期刊
2013年兴起的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分期消费互联网金融产品,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提供这一产品的公司就发展到30多家。伴随着这种创新产品的面世并迅猛发展,相伴而生的大学生分期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Y.enterocolitica通过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目前,对于Y. enterocolitica在食品中的污染情况,国内
近些年我国高速公路隧道规模迅猛增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隧道病害和缺陷,其中二衬衬砌裂缝及渗漏水问题非常突出,大量运营隧道都出现了类似问题。本文结合依托工程,对隧
制造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来源的基础,在我国制造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主导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有着深远的战
软岩隧洞施工中出现的塑性大变形段如不妥善处理,往往会导致整个隧洞工程质量安全受到影响,本文以KS隧洞中某大变形段为例,探讨软岩隧洞大变形段的处理方法。
本文以新课改前后音乐课堂教学作对比,针对目前音乐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变目前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
本文在对南宁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对南宁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
【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我国高职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堪忧,本文从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现状,形成的原因着手,并提出一些措施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 辅导员 职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5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4-0-01    我国高职办学在经历了几年的探索后进入了上升通道,在
三倍安全法则:  指对于重要的生存物资或者要素,譬如食物,饮用水等,必须准备至少三个不同的供应来源,即使某个来源断绝或者枯竭,也不至于立即导致危机。    热平衡法则:  是指在饥饿的状态下,开始每一种行为之前都应该先估算热量消耗。如果一个获取食物,的行为本身所消耗的热量接近或者大于获取的食物能够提供的热量.那么这个行为就没有实施的必要。    EDC:  英文every day carry的简写
【摘 要】 随着近年来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在建筑施工中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是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在地震发生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发生时带来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这既是国家抗震防灾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现代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房屋抗震加固工程方法及应用这一课题展开了相应的探讨,希望可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