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曼调停相关论文
划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标准应当是中日民族矛盾是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由其所引起的抗日战争时期特定历史阶段......
陶德曼原名特劳特曼·奥斯卡·普,德国外交官,1924年任驻日大使馆临时代办,1931年冬任驻华公使,1935年使馆升格后任大使。1937年10月至1938年1月,他奉德国政府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战火延至华东,首都南京的安危成为时局的焦点。11月初,日军在......
决策是如何作出的? 1937年11月,为打破日军试图通过占领首都南京以摧折国民政府抗战意志的图谋,国民政府开始调整战略部署,做了两手......
陶德曼调停,即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德国为中日和解,授权驻华大使陶德曼和驻日大使狄克逊,劝说中日两国由交战走向和谈的外交活动。......
提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与中国之间的议和,大多知道陶德曼调停,而对日本外相宇垣一成与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代表两国政府进行的......
抗日战争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胜利花环来之不易。戴上它,能感受到光彩夺目的荣......
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对于陶德曼调停,先是委婉拒绝,继而表示有条件接受,最后拖延作答,前后三次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这主要是受当时......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的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对华军事主义在对华军事进攻的同时,曾不断地策动"和平交涉",蒋介石集团也......
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德国为着自己的利益积极调停中日战争,日本也企图以蚕食的方式来征服中国,而蒋介石等国民政府领导人......
日本欲借在淞沪战役中的军事胜利,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向国民政府劝降,但日方的谈判条件与中方谈判方案的精神不符,故遭到中方......
对于"陶德曼调停"事件,虽然德国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军事考虑,竭力维持中立的幌子,但是,从德国选择的调停时机、在调停中对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