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府相关论文
一、春秋左传正义三十六卷唐孔颖达等奉敕撰宋庆元六年绍兴府刻宋元递修本。宋刻越州本《六经》之一。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今......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因讲学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心性合一、体用不二是蕺山对以往理学及心学......
洪兴祖初刻本之后,陈旉《农书》又出现了两个版本系统.一种是嘉定七年二月,"通直郎知绍兴府余姚县主管劝农公事新安朱拔"所刊刻;一......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当世界各地名人汇聚九月绍兴,可谓是湖上寻诗闻酒香,越池一见春秋史.这里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
18 93年 ,鲁迅 1 2岁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回家奔丧时 ,引发了浙江科场舞弊案。当时浙江绍兴府有马、顾、陈、孙、章五姓大家 ,互......
一刘宗周(1578~1645),原名宪章,字起东,号念台,明代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因讲学于山阴县城北的蕺山,自称蕺山长,学者称蕺山先生。......
清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900~1902年)乡绅徐树兰独家捐资“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余两”,在自己家乡绍兴府城古贡院,创办了中国第......
鲁迅从日本回国后,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一天,一个学生问他:“我喜欢看小说,可看完这本,拿起另一本,一......
明代绍兴地区市镇的发展概况是市多镇少、出现专业市镇,总体水平居于中等层面,其地域分布、基本类型与社会状况各具特色.这一时期......
<正> 我叫范莲子,今年七十五岁,住在绍兴市皋埠桥河沿。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范爱农》中写到的范爱农,就是我的父亲。范爱农......
王十朋,字龟龄,乐清(今浙江乐清市)左原人。所居有梅溪,学者称梅溪先生。《周易·损》卦六五爻辞:“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益卦......
1995年3月7日、3月10日,本人有幸“浙东搜茶”,其感受曾撰有拙文《浙东搜茶记》(刊于《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第113~115页)。我在该文结......
【正】 十一、辛亥革命前后的“鹿泉社”、“越社”、“聂社”、“螭阳诗文社”、“少年社”鹿泉社系嵊县骚人秀士的诗社组织,约成......
一、宋宣奉大夫知绍兴府事来公墓志铭清来秉奎主修的《萧山来氏家谱》卷四《赠言上》,首收萧山来氏始祖来廷绍的墓志铭,即《宋宣奉......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绍兴府寺院总数为343所.从时间分布上看,绍兴府寺院的创建从两晋时起步,经南北朝......
<正> 夏承焘先生撰《周草窗年谱》,旁征博引,最称详赡。本文不揣鄙俚,拟对夏谱中的一些问题补充考证,深望专家和读者指出。一、高......
在明亡十三年前,绍兴府有一批士绅成立了一个讲会组织"证人社"。他们在思想上以心学为理论武器,在实践上非常注重"迁善改过",在现......
南宋时期,绍兴地区的市镇发展十分活跃,不仅工商业兴盛,而且市镇类型趋于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农村市场快速成长,形成了包括初级市场和中......
【正】 《夷坚志》是南宋洪迈(字景卢,号野处,谥文敏)撰作的一部卷帙浩繁的志怪小说集。原书共四百二十卷。何异于嘉定壬申(1212)......
<正> “绍兴师爷”是清代地方行政幕府中的绍兴人群体,是清代幕客的主流。他们擅刑名钱谷之学,挟藩籍案牍之才,遍游全国各地方衙门......
<正> 宋代官田多依民间体例,采用租佃制方式经营。但其地租形态,史学界意见不尽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当时劳役地租、产品地租、货币......
<正> 在研究宋朝封建赋税的文章和各种宋史著作中的赋税部分,多是从赋税剥削的项目纷繁,负担沉重,结构变化和税、役由上户向下户转......
<正> 宋代的商业,比起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宋代的城市更是如此。如北宋都城开封“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至州桥投西......
<正> 清初浙江萧山的毛奇龄,一名甡,又以郡望称"西河",曾官翰林院检讨。他是一位享寿既长,产量又高的著名文学家兼学者,终年94岁,......
<正> 绍兴酒,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酒,又是中华独特酒种的典型代表,早已被人们所接受。有人说绍兴在国内外的名声源于二事,一是醇厚......
<正>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越窑在登上它自身发展的巅峰之后迅速走向衰落,其原因长期以来令学术界感到困惑.我在越窑故地从事文物考......
<正>一、故乡对鲁迅的影响绍兴有7000多年的历史,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名人辈出,今天作为魅力城市以其具有活力的经济和优秀的文化传......
南宋六陵自绍兴元年始建孟后攒宫,历今已876年。元初遭盗毁,明洪武三年多有修复,各陵垒土墩、立碑、植封树,还敕建理宗顶骨碑及碑亭。......
古代中国医药界把沾染疫疠的急性传染病统称“疫疠”、“瘟疫”、“疫病”等。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人们已经对它有所了解,《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