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证相关论文
半夏泻心汤证由虚、寒、热三证组成.虚主要为脾胃运化水湿能力减弱,气属阳,脾气虚,则脾阳不足,寒从内生,形成中焦虚寒证.肠道菌群......
吾师汤宗明系贵州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证四十余年,擅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疗效显著。现将验案数则介绍如下。1半夏......
<正> 《伤寒论》所论的痞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症。它可以出现在多种外感内伤疾病中,特别是多见于许多急慢性脾胃病变中。同时,其方尤......
尽管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腹泻等,但研究表明本方在其他系统疾病中也能收获良好的疗效.通过查阅......
<正> 五“泻心汤”方源出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列于“太阳病篇”,为误下后见“心下痞”而设(见原文第149、154、155、157、158......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方内所用方剂,又称经方。运用经方治病,只......
<正> 《伤寒论》义理蕴深,内容宏丰。本文拟对《伤寒论》有关痞证的论述,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一、痞证成因论中134条[注]:......
<正>慢性肾炎的中医病机不外本虚与标实两个方面,本虚以脾肾不足为主,标实有外邪、湿热、水湿、血瘀、湿浊等多种[1]。"正气存内,......
<正>半夏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关于该方证的病机自清代医家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提出“寒热之气互结”观点后,医家......
<正> 半夏泻心汤系汉·张仲景治疗痞证的主方之一.《伤寒论》149条(赵本)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
<正> 辨证施治、证治结合是《伤寒论》的精髓,而其具体运用则体现在汤证中,所以,汤证既是研究《伤寒论》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半......
<正> 黄连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均为寒热错杂之证,用药仅一味之差,但其病理、主证和治法大不相同,前者为阴阳升降失常的上热下寒证,......
<正> 半夏泻心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见,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的第154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方剂辨证方法是一种简明易学、疗效确切的辨证方法。麻杏甘石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均首见于《伤寒论》,以......
<正> 半夏泻心汤乃先师张仲景为误下伤中,在外之邪热乘机内陷,致使脾胃升降失职,寒热错杂之邪干于中焦而设。其主症为心下痞满不痛......
<正> 关于《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证,历来解释不一,或以为寒热互结;或以为上热下寒;或以为胃热脾寒、胃热肠寒、肠热胃寒等,实质上是......
<正> 六经辨证六、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临床表现】主症:胸中烦热,呕吐,腹中痛。次症:微发热,痞满不适,下利。舌脉:舌苔白腻或黄......
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包括五个泻心汤及黄连汤、旋复代赭汤等,是治疗“痞满”证的一组方剂。组方严密,药味简练,配伍灵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