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时期相关论文
十七年时期是中国新电影的创建时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电影的萌芽时期,该时期东北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非常明显的时......
十七年时期,中国新闻史研究在革命报刊史、地方新闻史、新闻人物研究以及编年史、新闻史料收集与编纂等领域都各有进展。与此同时,“......
摘 要:“十七年”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现实题材长篇小说。这些长篇小说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下,塑造了一批性格特征鲜明的......
摘要:1950年代末,随着“两结合”口号的提出,“浪漫主义”成为文学最显要的特性。在对于“浪漫”的追逐中,出现了一种“古典化”倾向。......
在讨论“十七年”外国文学译介时,学界一贯强调“政治”对于“文学”的削弱与遮蔽,但这一观点不适用于拉丁美洲尤其是巴西的译介研......
本文梳理了“十七年”时期中国宣传画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并提出这一时期宣传画风格演变的分期,试图以“从新年画运动到抗美援朝运......
“十七年”电影是我国电影史学特有的一个名词,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一时间段,它既是一个政治时期的划......
我的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阐明“十七年”时期上海工人文学创作繁荣的原因。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分节论述。第一节分析“工......
新中国成立前后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也即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十七年时期),部分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品被加以改编,搬上......
作为集舞美、编剧、导演才能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任德耀是当代中国儿童剧坛上不可忽视的人物。如果说他的创作事业在建国前仍处......
汉族作家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创作自白话文学兴起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学不可忽视的创作现象,但在人们以往的研究中,基本都从跨文化......
中共“十七年”时期开展的、以民间艺人改造、民间戏曲改革、农村文艺读物出版、民间文学改旧编新、新民歌运动、农民壁画运动等为......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创作 ,虽然呈现出繁盛的局面 ,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性作品并不很多。本文着重从古代文化的浸染、社会教化、作......
十七年时期,我国话剧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黑龙江话剧与整个中国的话剧艺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中国话剧的发......
春节作为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节庆,不断地出现在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的叙事中。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中,所呈现的春节或对......
《文艺报》作为国家机关刊物,建国初期对促进工农兵业余创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考查《文艺报》通过什么方式来推进、影响1949—1......
巴金在十七年时期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是其解放前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延伸和变异,对那个狂热时代的欢呼和对领袖的赞颂也符合其......
“十七年”是新中国戏剧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苏联戏剧与中国的关系最为特殊与紧密。本文通过对十七年时期苏联戏剧在中......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电影包含不同的主题内容、创作特点和影响力。从1949年到1976年属于建国后的十七年,新中国的电影由......
在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史上,十七年时期的历史剧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戏剧文学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十七年时期历史剧的研究......
十七年时期,在上海、天津、鞍山一些大的工业城市出现了工人写作的高潮,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十七年时期,话剧进入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化期,也随之表现出了大众化的创作倾向。许多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脱颖而......
云南当代话剧艺术肇始于云南和平解放的时代主潮,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十七年时期,云南省话剧团和昆明军区国防话剧团相继成立,......
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在各个时期呈现了不同特征,十七年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亦凸显了独特的风貌。这自然离不开电影自身的发展规......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摄影艺术郑国恩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为新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从总体上看40几年来,新中国电影艺术的......
如果依循着1941—1966年间原始的历史材料、小说文本以及主体想象等彼此交织的层面,我们可能看到这一期间农村小说的叙述展示出的......
近年来,当代文艺期刊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这反映出当代文学这一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期刊的阅读和史料的爬梳......
<正>在中国现代左翼文学近百年的发展演变的历史中,革命现实主义是最为关键的概念。革命现实主义,从构词方式来说,它是由“革命”......
“十七年文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就决定了“进入”的渠道、方法和途径也必须是独特的。这里,用来观照这段时期文学的视角问题也许......
<正>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歌剧创作和演出活动非常活跃,艺术家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身到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综合题材的探索中......
十七年时期的中国城市呈现为特殊的发展形态。如果从城市景观的表现以及城市现代日常生活的建构等表层来看,此时期的中国城市电影......
<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政治、经济、文化观念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历劫者"回首的苦涩与前瞻中的期待,纠缠交错在一起——其......
一、引言“第四种剧本”的由来,要从《南京日报》上的一篇短文谈起。1957年6月11日《南京日报》发表了署名为黎弘的评论话剧《布谷......
<正> 李准是我国当代描写农村生活、刻画农民形象的能手。他从1953年在《河南日报》发表第一个短篇《不能走那条路》以来,除了被“......
<正>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文艺领域,从刚刚获得解放的工农群众中培养写作者,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的文学力量",变成一项自觉的文......
从形象学研究出发,我们觉得,任何优质的文学创作都试图通过塑造清新感人的人物形象工程来追求“历史进程中本质的真实”。中国当代......
王玲珍、何成洲主编,三联书店2016年版。该书为论文集,汇聚了中美七位作者,共8篇文章,涵盖中国两千年历史(公元前220年至21世纪)。......
本文试图从新中国农村观众之数量、农村电影放映单位及配给拷贝情况、国家城乡文化政策、选片倾斜性、外交关系震荡等五个方面,论......
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的映照,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电影是当时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纠结点之一。这一特殊时段中电影与农民的关系呈现......
本文试从十七年时期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问题入手,分别从票价、放映点、影片种类、数量、放映质量等方面进行论述,借以探讨十七年时......
<正>"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初的繁荣阶段,丰富的文学创作和独特的审美景观缔结了这一阶段特殊的文学史魅力。大量的学者注......
<正>本文试图从十七年文学中流露的情爱意识这个角度,由表及里地来分析十七年文学的创作,把握十七年文学的创作特征及其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