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在各个时期呈现了不同特征,十七年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亦凸显了独特的风貌。这自然离不开电影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与其所处的国内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受到国外文艺发展的影响。即使十七年时期的电影理论与激进昂扬的文化建设保持一致,在多个层面比建国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所具备的民族品格却囿于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主的政策环境。电影理论研究者怀着职业操守、坚守历史使命,依靠自身扎实的文化素养,共同构筑了十七年时期的理论大厦。在十七年时期的电影理论中,出现了一支“民族化”研究潮流,以徐昌霖、夏衍、郑君里等人为代表,他们冀望从传统诗词、戏曲、文学等形式中汲取营养,探讨电影创作如何借鉴民族文艺,并试图表达传统美学观念,丰富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以期建立本土化的电影理论体系。“民族化”电影理论虽然贯穿于整个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但是真正系统化的研究还是出现在十七年时期。它包含了剧作、导演、表演、美术等方面,涉及到电影本体的讨论,以及对苏联蒙太奇理论的祛魅。十七年时期的“民族化”电影理论已超出本身涵义,成为新中国文化建构中不可忽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