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为心画相关论文
西汉扬雄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提出“书为心画”的观点,后为书法理论所转用。这一理论经过从注重书家内在精神特质,到叠加后天学识修养......
中国书法艺术是造型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播音主持艺术是声音艺术。朝气蓬勃、日新月异。两者间巧妙地存在着许多融合、通联之处......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品评,也雄辩的证明了书法艺术反映大自然之美的事实。本文以“道合自然”、“书为......
本文通过对“书为心画”观的历史考察,揭示其作为传统书法批评观念的合理性,并对其在当代书法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失语现象展开论述。......
汉字是用来记录语言、传达思想的,其主要功能是实用。实用之外,汉字的书写派生出极高的审美价值。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但是......
中国书法史上关于书法艺术抒情观的表述有很多,最早应追溯到西汉扬雄的"书为心画"说。汉代以降,草书和行书的发展突显出书法艺术的......
从儒家心性论的角度看,"书为心画"的命题暗含了"性静之书"与"情动之书"两个层次。"性静"对"情动"的主宰,导致了以静态书体为官方正......
本文通过古代书法批评中"情性论"的梳理与分析,尝试在"抒情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探讨书法的抒情特质,揭示文学与书法在"抒情"上的同质......
<正>综述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5岁入学,18岁贡于......
中国书画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它们使用的工具材料相同,都使用中国特制的毛笔作为线条表现的工具,都讲究用墨用水,都是在宣纸上进行......
一“书为心画”理论的源出、演变与发展(1)“书为心画”论的最早提出、演变和发展过程“书为心画”是中国古代书论中的一个重要命......
继"道合自然"艺术本体观之后,"书为心画"本体观进入世人视野。经历魏晋唐宋元几朝的变化,迎来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书为心画"之心学......
有人云:千古书迹中牵着茶事,历代茶事中连着书家。茶与书法结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它以婀娜多姿的形态,传承着中华民族数千年......
郑珍(1806—1864),字子尹,号柴翁、巢经巢主、子午山孩,晚年又号小礼堂主人、五尺道人,别署且同亭长等。贵州遵义人。精研经学、小......
<正> 我国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论.从书法和中国画的起源来说,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远在新石器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兽......
<正> 宋人论书,有一至为显豁的特点,即强调书品与人品的关系。环拱于此,便出现了论书及人、以人论书的趋尚。其时,"书如其人"、"书......
<正>读到唐韩偓的《题怀素草书屏风》诗云: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
<正>书帖特点师:《兰亭集序》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的优美散文,也是一幅标志着中国书法从筚路蓝缕走向艺术成熟的......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愈加受到人们的崇爱.这不仅因为它以完美的形式传导着人......
对于锦强先生,我是先闻其誉而后识荆的。先此在报刊上多次欣赏到他的书法作品,又在书友中时常谈到他的人品艺格,说他谦和、坦率、博学......
“写意”一词在中国艺术中使用得比较普遍,甚至是混乱。谈到写意艺术,人们总习惯于把随意、率性、粗放、简约等艺术形象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