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相关论文
基于社会建构论,文章收集了观众、学界、原作者和出品方对IP剧《庆余年》的评文话语,并作综合对比。研究发现,四者的视角存在较大差异......
3月1日上午11点09分,《北京青年报》副刊编辑尚晓岚因病离世。编辑往往是沉默的,所以识得这个名字的人也很少。直到她去世后,我才后知......
李静在《大先生》排练现场 图/本刊记者 梁辰附体 整整3年,李静犹如被鲁迅附体。 读《死火》会哭,念《故乡》和《社戏》会哭,翻......
在苍茫无垠的亚洲内陆戈壁,骑着“汗血宝马”的蒙古人扬起一阵风沙,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终于在中原腹地建立起一个非汉族的全国性政权......
苏武何以成为历史的选民? 历史学者仍在穷究考据:2100年前出使匈奴的汉使节,被扣留十余年的不止他一人,“迁辱之北海上”的他也不是......
前几天看到微信订阅号里推送的一篇文章,大意就是把你的爱好转化为挣钱的技能,从而带着兴趣和热情去做喜爱的工作,一定能成为人生赢家......
都怪“非常”两字太过喧宾夺主,扼杀了“林奕华”在创作路上的进退有序。只是“非常”的好处也正在此:爱恨鲜明,一切后果必须自负。 ......
20世纪30年代,各种文艺样式汇聚上海,东西方外来文化对这一戏剧重镇的本土文化进行着冲击与碰撞,多种艺术思潮在此翻涌。而且在这......
学界历来对郑正秋的研究专注于其创作者身份,却忽视了他的理论批评家身份及相关批评实践.对于作为文艺批评家的郑正秋而言,他的电......
徐渭,明代艺术大师,创作广涉书画诗文杂剧评论等各门类。不论哪一类创作,均卓有建树,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堪称一流,被袁宏道赞誉为......
2015年10月18日,濮波赴台湾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对于善禄进行了采访。这份采访对于我们业界剧评的初衷和基本点的遵守非常有借鉴意义......
电视剧评论的现状 当前,国内电视剧理论和评论相对于近年来电视剧创作大发展来说,相当薄弱。虽说每年全国各报刊杂志刊登的电视评......
由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师生集体创编排演的话剧《窗前有块地》作为第五届吉林省大学生戏剧节开幕式演出剧目,在吉林艺术学院星......
随着广州戏剧的兴起和发展,民国时期的广州剧坛兴起了一股评伶之风。即使在具有官报性质的《广州民国日报》中也可看到很多以伶人作......
特别是捧角的产物。利用纸媒体的民国初年城市文化的形成、成熟,和因名角挑班制而备受关注的名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这是以名角和人气......
自《汉堡剧评》诞生以来,剧评在德语国家便备受重视,不仅因其承担了舞台实践批判与理论探讨的责任,更是因其展现了戏剧发展的脉络,......
话剧剧本《矿工柳大富》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矿工柳大富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豫北怀川矿区由1949年至2019年70年间的发展变化,成功塑造......
文明新戏“甲寅中兴”是早期话剧研究中的空白点,从《申报》剧评的角度切入不失为一个有新意的角度。关于“甲寅中兴”的起止时间,......
本文在搜集和阅读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1872-1919年间刊载于报刊上的戏剧理论批评首次进行完整、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论文首先从整......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花鼓戏《爬上山坡唱高调》自觉创作,选材别致,创造“戏曲文化”;诸位艺术创作者较严谨地实践了在戏曲艺术上的“创新性发展”。......
郑正秋通过拒绝外稿的方式,使其主持的剧评专栏事实上成为他的个人专栏,成为职业剧评的滥觞。郑氏虽然很少言及其剧评理念,但他在......
报刊是文化与文学的"活化石",作为国民党的中央党报,《中央日报》从1928年至1949年在大陆发行22年之久,渗透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多形式的发展趋势,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信息高速化发展时代,电视......
通常,戏剧在剧场演出后,剧评最好能同步涉入,及时评价,以免失去时效性。在中国,剧场演出与报刊评论实现同步,是伴随着近代报纸传媒......
冯叔鸾是晚清民初风云一时的剧评家和戏剧家,在民初文化界特别是戏剧界享有盛誉。因政治立场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他在戏剧界的地位被......
行 隶 之说 ,乃是元明之际所流行的有关艺术评论的用语 .赵孟在对绘画和杂剧的评论时 ,对 行 隶 的内涵作出不同评价 ,......
近代以降,话剧“剧评”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并非传统戏剧评点模式中的固有之物。有“话剧”之传入,方有话剧“剧评”之兴起。“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