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胜相关论文
【正】程长庚作为京剧形成时期成就卓著的名伶,长期以来受到戏曲界的推崇和关注,众多京剧论著中均有其生平和艺术活动的记述。20世......
在周明泰的浩翰的藏书中,手抄本《乾隆三十九年春台班戏目》(简称《戏目》)至今仍为世人罕见。这本《戏目》现藏上海图书馆善本室......
引言 京剧打击乐演奏艺术,它作为整个京剧音乐中的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重要部分,能以其独特的音响节奏带动全局,它的合奏能构成相当丰......
戏剧是有民族性的。各国都有各国自己的特点。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戏剧代表。它与书法、国画、金石、诗词、民乐等在章法、结构和......
前言京剧表演艺术的代表是流派。从戏曲史而言,今天为观众所熟知的流派是很新的现象,与历史悠久的脚色行当比较起来尤为明显。流派......
谭门七代 京剧历经200余年的风雨变幻,各个门派争奇斗艳,尽显芳华。梨园界演绎着一段又一段故事,如同大海中的浪花般连绵不绝。谭......
传说,女娲抟土以造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泥土是人最本质的状态? 于是泥与人,冥冥之中,相遇。 1844年,即清道光二十四年的时候,余三胜来......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流播全国,影响范围较广,有着"国剧"之称。京剧走遍世界,成为介绍以及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本......
大型古装黄梅戏《余三胜轶事》的编剧,在一部戏曲中将黄梅戏、京剧、湖北汉剧声腔、罗田东腔交融在一起,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创新融合......
<正> 有好些同志常异口同声地说:“京剧是四大徽班进京形成的,这是历史。”研究北京戏曲史学者,都知道清初北京只有昆腔与西秦腔。......
【正】2010年11月16日,经由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
<正> 我常听到这样的反映:程派戏,尤其是程派唱腔难学难唱,不好掌握。有人问:程派声腔艺术有哪些方法和规律?蓦然碰到这些问题,我......
<正> 京剧老生自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张二奎起,中历汪桂芬、譚鑫培、孙菊仙和之后的刘鴻声、汪笑儂、三麻子,以至余叔岩、言......
“谭”艺摭言张扶直梁任公(启超)曾为一幅谭鑫培的画像题诗云:“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如今老矣偶玩世,尚有俊响吹埃尘。菰雨......
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年间(约1840-1860),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在帝都北京脱颖而出,成为继昆曲之后在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
京剧表演艺术流派是推动京剧艺术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集大成者,是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被誉为“国粹”、“国......
<正>"包"这个字,伶界没人给它专门定义,却谁都会用。大概意思指戏、唱戏、演员。比如底包、跟包、分包、赶包、软包、坐包等都含着......
<正>很有幸前段时间参加了京剧进课堂的培训,说实话开始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在这之前我对京剧一直都是敬而远之,在电视上偶尔浏......
看完湖北黄冈艺术学校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黄梅戏表演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演之后,感慨良多。黄冈艺校同全国其他市州艺校一样,改革......
<正> 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11岁入北京金奎科班习昆、乱武生及老生,15岁出科。次年随父搭三庆班演出。旋因"倒仓"和其他原因,离三庆......
<正> 谭鑫培在我国京剧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继往开来的表演艺术大师。他在同与之合作的艺术家的共同探索中,在既尊重又逐......
<正>"派"的本意是大河的支流。皮黄合流之后,京剧逐渐形成了。合流之初是老生的天下,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人称三足鼎立。他们的......
京剧唱腔流派的发展王政流派艺术是京剧艺术的精髓,也是京剧艺术发展的标志,它与京剧艺术同步出现,在短短的200年京剧发展史中,诞生过许多......
<正> 京剧道白有"京白"、"韵白"之分。"京白"就是用北京话作为舞台道白,"京白"虽是北京话,但不是在北京前门大街、"大栅栏"、"天桥......
期刊
<正>古代优人从小学艺,挨打受骂非常艰难,但目的非常明确也很简单,就是卖艺挣钱养家糊口,因此最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正如今天......
<正> (一) "泥人张"是我国天津著名民间彩塑艺术世家。自第一代创始人张明山8岁(清道光年间)从艺至今延续160多年,相承五代,在国内......
<正>京剧《空城计》对观众、听众来说是一出熟而又熟的戏,然而在错唱错听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过问:"哪儿错了,错在哪里了。"因为多年......
<正> “谭派”是在孙、汪、谭等群雄争胜中形成的。从1880年程长庚逝世后,谭鑫培由唱武生戏转入了文武戏兼唱时期(即他艺术活动的......
汉调的起点即是皮黄腔的起点,起于陕西汉南汉中一带,兴盛于湖北襄阳、汉口一带。皮黄腔一般包括二黄腔和西皮腔,民间胡琴师则称其......
【正】 京剧艺术,不仅以其浩如烟海的剧目和精湛的表演艺术著称于世,而且在清朝后期名家辈出,一大批风格多样的艺术大师在艺术生涯......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皇帝弘历八十寿辰,浙江盐务大臣承办祝寿‘皇会’,闽督伍拉纳命其子带三庆徽班进京‘祝厘’演出。......
<正> 十六、《伶史》二十五页:《梅巧玲世家》一节中记:“光绪初,巧玲卒于家,有子两人,伯曰大琐,仲曰二琐。二琐……唱青衣,不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