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富英相关论文
裘盛戎同志生前在他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创造了京剧铜锤花面的“裘派”,早已脍炙人口,流传久远。我们准备陆续发表一些对“裘派”唱腔......
《大·探·二》是《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的简称,又名,《龙凤阁》,是最受欢迎的京戏唱工名戏。一个剧团如果有好老生......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剧可用两出戏名来概括:《鼎盛春秋》和《黄金台》,换句话说解放后1956至1965年是我国京剧艺术发展的黄金时......
《谭富英艺术浅论》的成书并忆富英先生胡金兆1994年盛夏,我的北京师大附中时同窗、南开大学教授吴大徵学兄,突然从天津来到舍下相访。数......
(1906—1977)谭富英,原名豫升,公元1906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11岁时由陈秀华先生启蒙,学习了《黄金台》等戏。其祖父谭鑫培见其乃......
毛泽东一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他不但精通古典诗词,酷爱书法,也十分喜欢我国传统戏曲艺术。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收藏的主席遗物中,共有唱片......
我第一次观赏谭富英先生的舞台风采是1951年。4月初的北京,春寒料峭,前门外鲜鱼口内大众剧场灯火通明,观众大厅伫立着毛主席亲笔书......
<正>父亲唱了一辈子的戏,除了唱戏外,没有别的爱好。不过,他是一个唱好戏的,好唱戏的,他是一个伟大的京剧人。我是唱花脸的,粗犷、......
谭门七代 京剧历经200余年的风雨变幻,各个门派争奇斗艳,尽显芳华。梨园界演绎着一段又一段故事,如同大海中的浪花般连绵不绝。谭......
穿一双绣花鞋,提一盏彩灯,抛开一切纷繁的思绪,专心看上一场京味儿纯正的戏曲,在古巷小路之间寻觅属于记忆的温情…… 夏日......
由于京剧研究者奇缺,依赖京剧艺术家后人自行抢救资料,也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 也许再过若干年,能被记得的京剧艺术家,恐怕只是那些......
一个“谭”字,对于谭孝曾来说,又何止是千钧之重。身为谭门后代,谭孝曾的身上既笼罩着无比的荣耀,又承载着无尽的压力。如今,已过耳顺之......
之前采访过谭正岩的本刊编辑在采访前曾对我说,这位谭门第6代传人年轻英俊、才华出众,有着坎坷的学戏经历,有着坚定的承传京剧事业的......
旧时北京前门一带戏院颇多,大栅栏里的三庆、庆乐、广德楼,粮食店里的中和,鲜鱼口里的华乐(大众),还有肉市的广和。要是碰上演对台戏,那......
<正> 钮骠同志: 你最近发表的《关于杨月楼生年》(见附录)一文,已拜读。承指出我在去年写的《杨月楼杨小楼父子姓氏的新发现》(载1......
<正> 曾听说,1956年夏首都京剧名流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尚小云、李多奎、萧长华、姜妙香等演出了《四郎探母》一剧。那真是群......
<正> 近来,随着回大陆探亲之人日众,而问起顾正秋者益多,这是什么缘故?容我对这位“台湾梅兰芳”作一粗略介绍。顾正秋不姓顾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