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之中无所遁形的孤独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ze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丙申故事集》是一部由五个独立的短篇故事所构成的短篇故事集。小说将每个故事的爱恨情仇糅杂在一起。同时作者把女性极其脆弱之处如抽丝剥茧般剖开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细节中坦露人性弱点的方式直接掀开了孤独的本质。五个故事分别穿插了过去与现在,青年与中老年,男与女等二元对立的描写。小说将所有感触穿插在一起,体现了作为人的存在从生命最灿烂之处到人生荒瘠的终点,一路不断回望的人生体验。
  关键词:弋舟;《丙申故事集》;孤独;女性
  作者简介:张颖(1995.3-),女,汉族,甘肃省张掖市人,硕士,西北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01
  弋舟的《丙申故事集》由五个短篇故事组成,主题上涉及人的爱恨情仇,可以说,是一种人生体验的呈现。
  一、被启蒙负愧的青春
  《随园》和《巨型鱼缸》彰显了对青春的回望。《随园》当中杨洁和薛老师的互相启蒙,打开了少女杨洁对于爱的渴望,这个启蒙随着她在以后日子的生活,成为她爱的决判条件和支撑力量。在杨洁被人侮辱,失去脖间的白骨吊坠后,她却因此失去了乳房,这样跌跌撞撞唯独遗剩残破的身体,让她忘记了爱,且厌倦生活。残缺破碎的她,希望返乡找到老师再次被启蒙。而杨洁对于薛老师的启蒙,是薛老师在自己教学事业停滞不前之时,与少女的厮混使他找到内心强烈地冲击,一种痛苦又刺激的再生体验,让他开始索性自暴自弃戏仿元明清诗人的堕落和毁灭,去创造一所属于自己的“墓园”。《巨型鱼缸》中刘奋红着脸对王桐说出“我爸爸只是摆地摊的。”这句话,对于不停圆谎渴望被理解的王彤来说,是一种救赎。这句话滋养出爱意,在正值青春的王彤内心中构现一个英雄形象。让当时那些“过不去”的日子以及不停圆谎的青春得到赦免。马政眼中有着“橘色毛球”般脑袋的夏攀,微光下睡在床上男孩儿毛茸茸的躯体,这些意象无不表达了对青春的眷念与渴望。
  五个短篇小说,其中有三篇都是从女性角度进行叙述的,不禁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将女性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最脆弱残缺一面展示出来的,当真出自男作家之笔?乳房是女性柔软的生理底线,失去乳房是自身审美自信的被掠夺,“弓直了背去系胸罩带”等等一系列习惯小动作的描写,包括大多数小县城师范院校毕业后的女生,父母的期望无非是在学校得到一个职称。这是出自于男作家的想象,让我感到他更懂女性。
  二、沉默中呐喊
  《发生笛》和《但求杯水》这两个作品描述都是芸芸众生平凡生活的中琐碎的情节,以及中年人逐渐暗淡的情感历程写照,还有那些被岁月磨平疲惫失衡的感情故事。阅读时由《发生笛》联想到电影作品《美国丽人》,同样描述出人到中年对抗现实的无力感,此时因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女孩,从而勾起“洛丽塔情结”,勾勒出一个对青春的无限向往的中年男性形象。《但求杯水》中在夫妻互相知晓双双出轨的前提下,他们选择尽可能无视这种别扭尴尬的境况,甚至习惯扭曲的生活。“突然的安静”当世界安静了,男主人醉酒之后的呻吟,像是突然失语后痛苦的呐喊,为这孤独生活愤愤不平的呐喊,虽然无法拥有切身的体会,但只是去想象这份孤独感,就能体会到那份嘈杂隐含着憋闷的苦痛。《出声哨》中马政发出“喔,喔”的声响,以及尽力用哨子发出些许动静,这是他竭尽所能对现实不满的呼声。小说当中的中年人物形象,作者娓娓道来,用平和的口吻细致描写现实的残忍。但几个故事中的中年人物形象无不表现出,一边无力与现实争取自己的昔日之梦,一边不停回望带憾的青春和无可避免孤苦的年老。
  三、遗忘的哭声
  最让我动容的故事是《出警》,作者在故事当中对于年老孤单一身老年人的描写令人难过。独居在家摔倒在地的母亲,无力挣脱起来,只能躺在冰冷的地面上孤单的等待。在见到自己孩子时,委屈的嚎啕大哭;仅仅依靠30瓦灯照亮房间独居的老奎,如同抹布水般的眼泪“一居室而已,却放不下那老混蛋的孤单”;《随园》中薛老师病恹恹躺在竹縢椅子上,被子胡乱搭在下巴上,此时那些互相嬉笑玩闹年轻的女郎与无人过问的薛老师,形成生机与衰败的鲜明对比。年老让人更加脆弱,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最后剩下的只有满当当的孤单,这直击孤独本质的描写让人悍然。
  《随园》以西北城市为故事背景,故事当中无数次出现的祁连山、丹霞地貌、戈壁沙滩以及那一句“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让出生于张掖的我不自觉将自己带入到故事当中,冒昧试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揣摩人物的心理,试图去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作家弋舟也曾说过,他小说创作建立在阅读学习和想象当中,我想那一句“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張掖当江南”以及诗人袁枚《随园记》,让弋舟有了创作这个故事的背景和叙述环境。
  “我们应该活得简单点儿。”
  难道说没有乐趣就不要生活了么?我想未必。作者用小说中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去放大生活日常里的情感缺失,又有几个人能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没有遗憾和失望?如此来说,不如让生活简单一点,得到与失去坦然应对。负愧的青春,不必远追就让它远远过去吧;憋闷的情绪,无处安放那就尽情释放呐喊吧。小说封面写着“也许再过33年,才会有下一本《丙申故事集》。” 俗世当中那些熟视无睹的生活片段,混沌的生活,和被岁月褪去令人疲惫的爱恨,生活体验被描述得很轻,但感情至深过于沉重。我想,倘若有一天,自己能把这些故事读的足够通彻,游刃有余体味其中的情感,那么,我的青春也就结束了。
其他文献
摘 要:《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作者运用自己细腻的笔触描写了20世纪美国华裔移民遭受的文化创伤,通过小说主要人物詹姆斯作为第二代移民角色在美国遭受的种族偏见书写揭示处于该时期华裔移民遭遇的困顿,是文化创伤的表征。笔者将从文化创伤的视角出发来探讨该小说,通过分析詹姆斯遭受的文化创伤,透视文化创伤产生的历史根源,最后指出文化自信和沟通是文化创伤的救赎之路。笔者希望本文能为如今正遭受
摘 要:与常见的通过外在因素分析来理解《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构成和命运探究不同,本文认为《巴黎圣母院》的悲剧发生在“生命残缺”与“自救渴望”这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之间,这组矛盾也就成为了这部作品悲剧内核的基本构成。同样,《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根源也并不只是存在于表面的人际矛盾和社会背景之中,在每一个人物内心存在的自我认知的茫然、无知和绝望,才是更本质的悲剧因素。本文认为,《巴黎圣母院》正是通过这样的悲剧
摘 要:《芳华》从小说到电影,用碎片化的个体记忆缅怀了特殊年代的青春芳华,将小说中复杂的人生体验转化为怀旧影像和文工团情结。电影文本暗合着商业文化语境中大众对身体和暴力的消费诉求,最大程度弱化了小说对人性的剖析和文化反思精神,反映出电影叙事改编过程中的文化折损现实。  关键词:青春;怀旧;叙事改编;文化折损  [中图分类号]:J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摘 要:“雨”是中日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诗歌领域。其抒情意象,折射出诗人们的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本文通过搜集《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含“雨”的诗句,在分类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来探讨中日“雨”意象特征以厘清东亚汉字文化圈各自特有的文人气质。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古今和歌集;雨;意象对比  作者简介:胡琪琪(1994-),女,汉,湖南省邵阳市人,湖南师范大学硕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级大创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路径与载体研究》(201710320017Z)的阶段成果。  摘 要:《报刘一丈书》是宗臣创作的重要作品。通过对权势者、干谒者和门人不同青苔的描绘,形象展示了晚明官场的黑暗和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守清白的人格魅力,是一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书信。  关键词:化人育人;宗臣;报刘一丈书;修养  作者简介:崔嘉桁(1998-),女,汉
摘 要:瑞士的德语作家凯勒(1819-1890)(Gottfried·Keller)的代表作《绿衣亨利》,其中描写了主人公绿衣亨利在经历了种种曲折后返回家乡,开启了新的生活。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是不断成长、变化的。本文主要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解读其成长的过程,将其成长分为三阶段:童年少年阶段、游学阶段和回乡阶段。  关键词:成长小说;《绿衣亨利》;亨利  作者简介:郭宏月(1995.10-),女,汉
摘 要:维多利亚时期见证了英国社会的重要变革,两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与海外殖民掠夺的深入使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在文学创作方面,该时期被称为英国文学的“黄金时期”,然而这一阶段诗歌创作却较为平淡,人们耳熟能详的诗人并不多,并且诗人们在写作方面的突破和创新也相对较少。但作为浪漫主义诗歌向现代主义诗歌的过渡,维多利亚诗歌的地位仍不容忽视。本文将从主题上分析三位维多利亚时期诗人——阿尔弗莱德·丁尼生、罗伯特
摘 要:近年来,“转发锦鲤”一度成为网络热门话题,锦鲤形象在各大网络社交媒体的主页上频频现身,一跃成为人们许愿求福的吉祥物。其实从古时起,民间百姓就对锦鲤的祖先——鲤鱼就有着祥瑞的执念,人们从鲤鱼的特性出发,赋予他们美好的寓意,一条鲤鱼就可同时具有吉祥、富足、忠贞、勇敢几种象征意义。本文将借由“转发锦鲤”现象分析论述鲤鱼这些民间象征意义的由来,进一步探索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鲤鱼;象征;吉
摘 要:伯莎是《简爱》中束之于阁楼的“疯女人”,夏洛蒂·勃朗特笔下众多女性群像中为数不多的怪物形象。她在四次出场中没有表达过一句完整的话,本文从伯莎的角度出发浅析维多利亚时期男权社会中没有话语权的疯女人形象。  关键词:疯女人;话语权;反抗  作者简介:朱子茹(1999.4-),女,回族,河南省商丘人,本科,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一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美国社会由传统向全面现代化转型,新的消费主义由此产生,但却给美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危机。菲茨杰拉德通过描写青年艾默里的成长过程,真实地反映了符号消费影响下的“迷惘的一代”。本文将从消费文化符号角度解读《人间天堂》。  关键词:消费文化;符号;菲茨杰拉德  作者简介:周玥琳(1998.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