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名篇中提升品质得到化育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ao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级大创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路径与载体研究》(201710320017Z)的阶段成果。
  摘 要:《报刘一丈书》是宗臣创作的重要作品。通过对权势者、干谒者和门人不同青苔的描绘,形象展示了晚明官场的黑暗和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守清白的人格魅力,是一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书信。
  关键词:化人育人;宗臣;报刘一丈书;修养
  作者简介:崔嘉桁(1998-),女,汉族,山东即墨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2
  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人育人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从古典文学名篇中吸取营养,得到教益和化育。本文以《报刘一丈书》这一名篇为例,进行传统文化育人角度的解读。
  宗臣(1526-1560),晚明文学家,“后七子”之一。字子相,号方城山人,今属泰州的兴化人。作为“后七子”的代表作家之一,宗臣在文学上的成就并不突出,但他在文学史上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一是因为“后七子”中除谢榛外,皆为进士出身,有候补官员的特殊身份,这些候补官员组成的文学集团敢于和当时的权臣严嵩对垒,体现了一定的人格,获得了世人的肯定。另一个原因是,宗臣写下了千古名篇《报刘一丈书》,直陈时弊,鞭辟入里,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可以说是化人育人、促进读者提升品质、强化人格修养的名篇。
  一、值得学习的人品——宗臣与他生活的时代
  文学是人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在宗臣的身上体现尤为明显,他的节操值得学习。宗臣生活的明世宗嘉靖年间,正是严嵩父子被目为“大丞相”和“小丞相”,把握朝权,飞扬跋扈的时代。士大夫与文人们竞相奔走于严嵩之权门,干谒谄媚,以求获得严嵩父子的庇护。而“后七子”多为有节操的知识分子,身份显赫,由于他们不愿意拜服于严氏门下,因此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严嵩的压制。嘉靖二十九年(1550)宗臣考中进士,授职刑部主事;嘉靖三十年(1551)调吏部考功主事。因不满严嵩当道,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以咯血病为由解职返回兴化,在百花洲上筑室而居,读书其中,自得其乐。
  嘉靖三十三年(1554)正月,宗臣因赏识他的重臣李默重新掌握吏部大权而因召回京复职,不久任职稽勋员外郎。面对“嵩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的恶劣官场情态,宗臣“有刚正不阿之节”(王先谦,《宗子相先生诗集序》),因此为严嵩所恶。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以《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五奸十大罪”的杨继盛遭到严嵩迫害,含冤离世。宗臣义薄云天,“元节仗义”、解自己之袍覆杨继盛之尸,并“为文哭之”。因此彻底为严嵩所不容,由吏部郎中调为福建布政司参议。
  宗臣的爱国嘉行值得青年大学生学习。在福州期间,面对倭寇的侵扰,宗臣置卧榻于城楼之上,身先士卒,“亲犯矢石,画无遗策,为八闽倚重”,带病击退了倭寇的侵犯,以“我在,不忧贼也”的气概为福州百姓颂扬。嘉靖三十九年(1560),宗臣逝于福建按察副使,提督学政任上,年仅三十六岁。清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宗臣的同乡刘熙载在《七律·题百花洲》中写道:“先生大节堪千古,不独才名噪艺林。闽越孤城谁破敌,椒山忠愤几知心。襟期卓荦权门远,烟树苍茫别业深。太息一声羁薄宦,空余壮志未消沉。”此诗颂扬了宗臣的亮节与孤贞,可谓情真意切。可以说,宗臣的亮节高风是他能够写出《报刘一丈书》这一千古名篇的人格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堪称奇文的作品丰富内涵分析
  《报刘一丈书》写于宗臣任职京城礼部郎官期间,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愤懑于严氏父子的专权,却又无处诉说,胸中自然无比苦闷。《报刘一丈书》是一封写给同乡长者刘一丈的复信,因为刘一丈年长宗臣30多岁,和宗臣一样有节操,讲义气,因此宗臣可以敞开心扉,表达心境,甚至一吐為快。故而刘熙载评价宗臣“自来倔强,心事报知刘一丈。”
  此文全篇除开头和结尾体现书信要求并进行呼应外,作者把大多数篇幅用到了对晚明变态官场的描绘与鞭挞上。而这一主体内容围绕刘一丈来信提到的“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的评价展开,以“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接着就描绘官场上下不孚、才德不称的“百丑图”,讽刺那结党营私,蝇营狗苟者。
  书信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三类人:
  一是权势者——他们是何等专横跋扈。面对干谒者别有所图的来访,权势者并不马上出见,而是让访客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饥寒、毒热……,来访者都得忍受,因为当权者深深地明白干谒者的目的。不只是冷落干谒者,还要想办法折腾他们,门人一句“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照见的是当权者何等的傲慢,衬托出严嵩之流大权在握,权倾朝野的现状。到得第二天,干谒者再来,主者方出,“南面召见”,作者只用一个「进!」字,把当权者的傲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其在接受寿金时的表现,则充满令人哑然失笑的虚伪:
  (干谒者)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
  在这里,当权者矫揉造作,令人作呕,正如王世贞所评价的“字字堪入笑林!”当权者收受贿赂后,就会找到机会有意无意地对其他人说“某也贤,某也贤!”,其以权谋私,卖官鬻爵之态跃然纸上。
  二是干谒者——他们是何等卑躬屈膝。干谒者是作者落笔的重点。去拜见当权者,却先要被门人侮辱,对门人只好“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面对门人如此做派,可以想象,其面对当权者时怎么会有人格!
  干谒者好不容易进了门,却只能“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结果却并未马上获得当权者召见。一句“客请明日来!”就被打发了。第二天,干谒者不敢不来,为了防止耽误求见,干谒者是何等可怜:   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 ,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
  门人的“怒”、“又怒”,让干谒者也“耻之”,但却只能“强忍”并再赠金银,才可以获得“立向所立厩中”的机会,几句对话,一句心理活动的描写,勾勒了又一幅官场现形图,字字充满讽刺,句句饱含唾弃。
  当干谒者终于获得召见时,丑态百出,“惊走匍匐阶下”;见面后是“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其见到当权者的奴颜婢膝,堪为经典。而其一旦奔出门来,就立刻忘了见面时的奴颜,容光焕发了,骑在马上遇到认识的人,就傲慢地扬鞭而语“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其急切的炫耀之情跃然纸上。明人刘士鏻评价此文说:“小说耶?传奇耶?令人绝倒”,评价是准确的。
  三是看门人——他们是何等狐假虎威,刻薄势利。面对干谒者,“门者故不入”,必待干谒者以金贿之才允许其“持刺入”。当第二天干谒者急急忙忙赶到时,门者则故意怒而又怒,对干谒者大加斥责,“何客之勤也?”只有再次得到贿赂后,才允许干谒者继续等待。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当干谒者完成对当权者的拜见,出门时:
  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
  门者此时不会再“怒而又怒”了。因為他知道干谒者目的达到了,以后也许会“飞黄腾达”,所以选择了“答揖”。这一细节让门人前倨后恭的狐假虎威姿态更加淋漓尽致。《古文观止》评价此文“摹写其丑恶形态,可谓尽情”,实在是并不为过。
  此外,我们阅读《报刘一丈书》全文,另外的两个群体亦不容忽视:一是闻之者,他们听到干谒者“相公厚我”的话,立刻心生畏惧,甚至马上就交口称赞干谒者。这是何样的晚明官场生态——大家都以当权者马首是瞻,何等糊涂无知,晚明官场何等混乱。二是作者本人。“经年不往权门,过其门则掩耳闭目,跃马疾走。”作者以自己的清高德行,表明高尚的人格,形成了一个细节上的鲜明对比。所以同为“后七子”的李攀龙会赞扬宗臣:“丈夫义岂辱颜色,使我摧眉去即休。”
  三、值得学习的作品价值观分析
  宗臣的《报刘一丈书》深受隋朝卢思道《劳生论》的影响,《劳生论》描写的世态炎凉,揭露的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所讽刺的世俗人情,辛辣而生动传神,被钱钟书誉为北朝文章的压卷之作。与《报刘一丈书》有很多相互印证之处。如这样的片段:
  (衣冠士族)居家则人面兽心,不孝不义;出门则谄谀谗佞,无愧无耻。……皆如脂如韦,俯偻匍匐,啖恶求媚,舐痔自亲,美言谄笑,助其愉乐,诈泣佞哀,恤其丧纪。
  向之求官买职,晚谒晨趋;剌促望尘之旧游,伊优上堂之夜客。始则亡魂祯魄,若牛兄之遇兽;心战色沮,似叶公之见龙。俄而抵掌扬眉,高视阔步;结侣弃谦公之第,携手哭圣卿之门。……
  同样的,卢思道也如宗臣一样“夫子自道”,表白自己是“甚耻驱驰,深畏乾没”、“耕田凿井,晚息晨兴”、“ 心若死灰,不营势利”。和宗臣的文章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
  作为“后七子”的一员,宗臣虽主张诗作复古,但在《报刘一丈书》中却并无复古痕迹,全文独树一帜,通篇运用白描手法,客观而准确。无怪乎钱基博先生在《明代文学》一书中评价其“淋漓喷薄,无复摹秦仿汉之习;而感慨中出诙诡,乃极似太史公《游侠列传》、杨恽《报孙会宗书》”,的确,全文娓娓道来,平铺直叙,以时间为经,以三种人的不同表现为纬,严丝合缝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官场群丑图,成就了一篇不仅仅藏之名山的千古奇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是全文无情地鞭挞了假恶丑。《报刘一丈书》以寥寥数笔,把蝇营狗苟、撺掇于权门的读书人的形象惟妙惟肖地揭露了出来,是一幅活生生地群丑图,讽刺的是明代读书人,警示的是当代人,教育的是人们要树立刚直伟岸、不慕权贵的精神,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二是全文深刻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文章对于批判封建时代的腐朽统治具有鲜明的意义,是一曲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落的白描式挽歌。对于当代国家治理、干群关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如何避免人身依附,如何以才干选人用人值得思考。
  三是全文对知识分子正义和高尚的操守进行了呼唤。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群知识分子的清高人格是后世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面对各种诱惑,知识分子如何保持人格上的独立,如何历练自己的心志,“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话题,也是《报刘一丈书》带给我们的深度思考。
其他文献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煙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摘 要:张爱玲是一名杰出的女性小说家、散文家,但同时她也是一位多产的影剧作家,她的剧本创作中虽多以家庭伦理为主,却常常可以看到一股女性意识的觉醒。早期的作品《太太万岁》就体现了她对女性生存问题中的揭露和深层探讨,本文通过分析剧本中少奶奶陈思珍的扯谎、婚姻、自我表达的三个方面,来切实探究人物的三层觉醒,以探究形式传递张爱玲创作本剧的自我表达。  关键词:女性;扯谎;婚姻;自我表达;觉醒  [中图分类
摘 要:青年时代的苏童,都是以先锋作家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他的小说总是充满着奇特的想象,“营造阴森瑰丽的世界,叙说颓靡伤感的传奇。”[1]但在经历了人世的浮沉与沧桑,苏童开始寻求不同的创作风格,在2002年推出了《白雪猪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苏童。  关键词:转型;温情;女性  作者简介:宋智(1993.8-),女,汉族,山东威海人,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
摘 要:本文从地域主义的文学视角出发,对赵树理作品在内容、思想、语言,以及文章构思形式方面表现出来的乡土风格进行分析,以彰显其表现的中国晋东南地域风格,从而使读者深化对赵树理作品地域主义风格的认识。  关键词:赵树理;乡土作品;地域主义  作者简介:程苑(1987.5-),女,汉,山东德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根据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国产校园青春剧呈现的模式化、异化、巨婴化特征,使其本质上已经沦为一种单向度的文化产品,青春剧“单向度”的商业运作通过建构一类想象性的青春主体,有意地抹除了青春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它按照观众熟知的既有形态和固定模式摄制,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受众已经成为“受控制,不会反抗”的单向度的人。  关键词:单向度;青春剧;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苏明奎(1995-),男,苗族,出生
摘 要:韩语语法中“-??”作为叙述格助词一直被大家所熟知。本文主要从形态特性方面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与普通的叙述语不同,它有着十分复杂的语法特性。首先“-??”本身很难具有自立性,只有在假定“???”的前提下,才能够独立使用。从对“-??”的活用形式的分析来看,“-??”的活用形式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之外,其他与形容词的活用形式相同。从而得出"-??"具有独立的单词特
摘 要:《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作者运用自己细腻的笔触描写了20世纪美国华裔移民遭受的文化创伤,通过小说主要人物詹姆斯作为第二代移民角色在美国遭受的种族偏见书写揭示处于该时期华裔移民遭遇的困顿,是文化创伤的表征。笔者将从文化创伤的视角出发来探讨该小说,通过分析詹姆斯遭受的文化创伤,透视文化创伤产生的历史根源,最后指出文化自信和沟通是文化创伤的救赎之路。笔者希望本文能为如今正遭受
摘 要:与常见的通过外在因素分析来理解《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构成和命运探究不同,本文认为《巴黎圣母院》的悲剧发生在“生命残缺”与“自救渴望”这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之间,这组矛盾也就成为了这部作品悲剧内核的基本构成。同样,《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根源也并不只是存在于表面的人际矛盾和社会背景之中,在每一个人物内心存在的自我认知的茫然、无知和绝望,才是更本质的悲剧因素。本文认为,《巴黎圣母院》正是通过这样的悲剧
摘 要:《芳华》从小说到电影,用碎片化的个体记忆缅怀了特殊年代的青春芳华,将小说中复杂的人生体验转化为怀旧影像和文工团情结。电影文本暗合着商业文化语境中大众对身体和暴力的消费诉求,最大程度弱化了小说对人性的剖析和文化反思精神,反映出电影叙事改编过程中的文化折损现实。  关键词:青春;怀旧;叙事改编;文化折损  [中图分类号]:J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摘 要:“雨”是中日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诗歌领域。其抒情意象,折射出诗人们的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本文通过搜集《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含“雨”的诗句,在分类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来探讨中日“雨”意象特征以厘清东亚汉字文化圈各自特有的文人气质。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古今和歌集;雨;意象对比  作者简介:胡琪琪(1994-),女,汉,湖南省邵阳市人,湖南师范大学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