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我表达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爱玲是一名杰出的女性小说家、散文家,但同时她也是一位多产的影剧作家,她的剧本创作中虽多以家庭伦理为主,却常常可以看到一股女性意识的觉醒。早期的作品《太太万岁》就体现了她对女性生存问题中的揭露和深层探讨,本文通过分析剧本中少奶奶陈思珍的扯谎、婚姻、自我表达的三个方面,来切实探究人物的三层觉醒,以探究形式传递张爱玲创作本剧的自我表达。
  关键词:女性;扯谎;婚姻;自我表达;觉醒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一、第一层觉醒——扯谎维系论的觉醒
  整个剧本中少奶奶陈思珍面对婆婆唐母、丈夫唐志远和自己的父亲(陈父),编织了几个善意的谎言来平衡这些人之间的关系以期望达到一个和谐平衡的家庭生活环境,却不知在真相大白之后,成为这些人眼中的“扯谎精”,一番辛苦构建的扯谎维系论的平衡瞬间被打破。
  如在17幕至24幕中,陈思珍的丈夫唐志远为解除唐母对他的担忧,选择欺骗唐母。唐母得知实情后怒骂陈思珍“志远这条性命总算是保全了,可是我这条老命儿差点儿给你送掉。”陈思珍为此向婆婆表示“以后我再也不扯谎了。”但尽管如此,在陈思珍为帮助丈夫筹资开办公司,解除父亲(陈父)对唐家是否有资金的后顾之忧时,陈思珍依旧选择向陈父扯谎,最终在双方的争执中真相被揭露出来。
  二、第二层觉醒——婚姻背后的觉醒
  《太太万岁》这部影剧于1947年在上海首映,1947年的上海对于女性主动提出离婚来说,还是具有批判性的,也是作为女性不可取不敢取的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爱玲将少奶奶陈思珍定位于一个家庭女性的角色,却同时也赋予她独特的个人魅力,婚姻于她而言的意义由这部剧自始至终发生着质的改变。
  整个剧作中出现多次“别针”,这是陈思珍与唐志远婚姻走向的线索指引。唐志远向陈思珍表示有钱了一定会买给她,但当他准备送别针时恰巧被“好友”老周叫出去,认识了交际花施咪咪,并对其产生好感,别针因此送给了施咪咪。陈思珍在发现丈夫口袋中印有口红的手帕时,选择对于丈夫在外有情妇一事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来掩盖。尽管唐志琴告之众人唐志远出轨之事,陈思珍仍在极力隐瞒。在唐志远哄骗妻子从此会与施咪咪一刀两断后,陈思珍询问“我总觉得你近来有点儿变了”,昔日的“老实丈夫”变成了今日外有情妇的人,这样一种转变在陈思珍内心惊起了一丝暗涌。
  58幕中施咪咪想以假怀孕来要挟唐志远得到一笔钱,打破了唐志远哄骗妻子不再与情妇来往的谎言,陈思珍也因此对这段婚姻感到绝望,她对婚姻已经真正觉醒,她也不再選择委屈于婚姻。最后,陈思珍主动向唐志远提出了离婚,这场婚姻的主动权终于握在了陈思珍的手中。陈思珍在这场婚姻中宣告:婚姻没有原不原谅,“到了今天,我实在太疲倦了。从此以后,我也不做你的太太了。”
  三、第三层觉醒——自我表达意识的觉醒
  陈思珍选择以离婚来结束这场婚姻的闹剧,这是陈思珍对于自我的解放,也是她寻找自我的开始。
  战后的1947年,遍布都是战火遗留残局的上海。张爱玲作为一个背负时代的女性,也是最早期觉醒的女性之一,具有超前的女性意识,在这部剧作中就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在剧作里,陈思珍看破“生活”这个牢笼,也决心冲破这层封锁去追求自我。张爱玲赋予陈思珍勇气与命运抗争,给了陈思珍一个具有灵魂的躯体去自我表达,在剧作的最后,张爱玲并没有写明陈思珍未来的命运走向,无疑也是给观众一种回味和联想,让陈思珍真真切切地活在了观众的心里,反之也可以说陈思珍的命运背后是否也暗含着张爱玲自己的一个命运我们已无从证实,但是这部剧的主体故事已经达到了自我表达意识觉醒的效果,足以传递出这一种意识到所有的受众中去。
  纵观三层觉醒,一层比一层更为深刻。由扯谎维系论中觉醒到婚姻背后的觉醒,陈思珍经历了一轮生活给她的洗礼。从被动觉醒到主动觉醒,压抑的人生给了陈思珍巨大的冲击,陈思珍最终挣脱“牢笼”,选择追求自我表达自我。这一场从家庭女性个体思想的解放给人以视觉的震撼,一个原本只能在婆婆和丈夫之间左右逢源的女人终于看透生活本我、浮世悲凉,以人性觉醒为基调传递自我表达的意识也是张爱玲最为期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吕益都.浮世悲欢 笑看人生──谈张爱玲与《太太万岁》[J].电影艺术,1999(06):77-82.
  [2]巫小黎.“战后”上海文坛:以《太太万岁》的批判为个案[J].现代中文学刊,2013(05):39-45.
  [3]任静.浮世的悲欢——看《太太万岁》中简单永恒的人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0):132-133.
  [4]拜玉兰.浅论张爱玲电影剧作中的女性意识[J].文学教育(上),2012(10):28-29.
  [5]张英进,易前良.穿越文字与影像的边界: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性别、类型与表演[J].当代电影,2009(11):58-64.
  [6]裴艳艳.论海派作家张爱玲《太太万岁》中的家庭女性关系[J].名作欣赏,2014(14):53-55.
  [7]黄望莉.女性的战争:简析张爱玲早期电影中的女性意识[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03):8-12.
  [8]任佳.女性主体意识在中国电影中的觉醒——以张爱玲与文华电影公司合作电影为例[J].电影评介,2015(02):68-70.
  [9]张琼予.张爱玲剧作《太太万岁》的性别主题与喜剧性[J].电影新作,2013(05):90-96.
其他文献
摘 要:“蜩与学鸠——大鹏”、“蟪蛄和大椿”、“日月和爝火”等的对照不仅是大小的对比,隐含着的是“大知和小知”以及人生境界的不同。本文通过分析《逍遥游》中“小大之辩”的相关论述,解读全篇的事例,阐释“逍遥”的含义。至人、神人、圣人三重境界有所差别,逍遥是去执和无我,也是循道而行,顺应和借助天道做人做事,需要注意的是,君子善假于物,有所待和自由并不对立,而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实现真正的
摘要:“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开放性与和读者的能动性。本文以赵照改编自爱尔兰作家叶芝经典诗歌的《当你老了》为例,探讨词作者在进行英文诗歌改编中文流行音乐时如何关注目标受众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接受美学;英文诗歌;流行音乐歌词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17-152-01  一、引言  2015年春晚上莫文蔚演唱的由赵照改编的流行
摘 要:在中英两种语言中,表达色彩的词语非常丰富,但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相同的颜色词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却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颜色词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本文以红、白为例,探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及其象征意义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红色;白色;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
摘 要:《公民凯恩》是一部具有先锋性质的影片,无论叙事模式还是画面语言都具有反好莱坞特点。影片导演奥逊·威尔斯将一种“完美的形式主义”风格贯彻影片表里,而他那特立独行的叙事模式和惊人的影像手段各占这种风格的半边天空,它们不仅仅是影片的精美的装饰物,更是建构影片主题的“拼图碎片”。  关键词:《公民凯恩》;主题建构;叙事模式;道具;电影画面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多丽丝·莱辛在其作品中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对现代女性迈向人生新格局的自我塑造之路有着睿智和深刻的思考。通过对《天黑前的夏天》中女性自我建构主题进行解读,再现了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碰撞、突破、升华的心路历程,认识到女性自我并不是寻找或找回所谓的既定成形的“真我”,而是一个持续的自我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女性;自我;确认;塑造;建构  作者简介:黄燕(1987.1-),女,四川南江人,四川电
摘 要:日本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和中国志怪小说《搜神后记》中都有龟报恩的故事。《日本灵异记》上卷第七篇《赎龟命放生得报所助缘》与中国陶潜《搜神后记》卷十《白龟报恩》两则故事在情节、结构、文学描写手段等当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方面说明日本灵异记它受到了搜神后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景戒对日本本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体现了中日两国不同
摘 要:傳统翻译注重作者和原著,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常被忽略。随着翻译的多元化发展,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观点提出翻译分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本文以翻译四步骤为基础,以张培基先生英译《想北平》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旨在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四步骤;译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
摘 要:《格列佛游记》是英国十八世纪十分有影响力的一部寓言讽刺型经典小说。书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夸张、对比、反语、象征等具有讽刺意味的方法,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英国社会的黑暗。本文将运用新批评主义视角对《格列佛游记》进行全新解读。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新批评主义;讽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以《呼啸山庄》為例,简单概述作者及其作品的社会地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物情节、环境描写和性格塑造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和《圣经》进行多次的对比的方式对英美文学宗教化特征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在加深读者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明确英美文学作品和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感受到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知识获取的多元化和达到启迪智慧的效果。  关键词:英美文学;宗教文化;呼啸山庄;小说  [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煙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